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读书笔记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物
中国的五级政府管理体系:中央-省-市-县区-乡镇;
我国政府的行政体制:
(1)央地关系: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党和政府:党负责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政府负责执行。经济问题上无须强调党政之分。
(3)条块分割,多重领导:县教育厅需要受到省教育厅的指导(“条条”),也要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块块”)。
(4)上级领导与协调:跨部分或跨区域事务的处理自然将权力推给了上级;越是重要的部分,权力也就越大。
(5)官僚体系
事权划分三原则:外部性和规模收益范围原则、信息复杂性原则、激励相容原则
(1)都市圈的理解:打破省与省之间的划分,提供更大范围的公共服务;
(2)“三不管地带”现象:处在行政交界(尤其是省交界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而三不管地带也为革命时期的共产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解决信息复杂性的办法:标准化PPT工作报告不断,会议制度众多,什么会决定什么事项。而在信息复杂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拍板的人的权力扩大,使得专权与腐败向个人集中。
(4)“三个上级统一”原则:能评价和奖惩工作业绩的上级,能决定工作内容的上级,受下级工作影响最大的上级,应尽量统一。
招商引资吸引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的所有者,为了招商引资会把工业用地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转让规模较大的企业使用,并负责对土地进行一系列的基础开发(七通一平)。
(1)给予许多支持:土地、金融贷款、法律和政策协助、补贴和税收优惠。
(2)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大,金融等各项支持较少。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一、分税制改革
(一)财政包干
(1)形式: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
(2)”收入递增包干“:大体意思就是地方按照自己的上报的财政收入和中央分成。超过了收入归地方,没有超过的按比例分成。
(3)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动力做大、做多乡镇企业,因为企业只要开工生产就要交增值税(增值税相当庞大);企业利润。
(4)中央变得越来越穷,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由于地方有意不让预算收入增长太快,则向企业减免税然后再通过其他的方法收费则减少了预算收入,分成时中央所占比重迅速减小;
(二)分税制改革(1994年)
(1)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如关税)、地方税(如营业税)、共享税(如增值税)。同时分设国税、地税两套机构,与地方财政部分脱钩。
(2)主要影响:增值税被中央分走75%,地方剩25%(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3)补偿机制:”税收返还“机制,保证改革后地方的财政平衡。
(4)阻力:广东省不同意税收改革,协商后将分税制改革的基准从当年开始起算(原本是第二年以前一年为准),也导致了地方当年最后三个月增收了大量的税收来使得税收返还的基数扩大—突击征税。
(三)所得税改革(2001年)
(1)出现的原因: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全国的统一市场(地方的区域性商品垄断当地市场导致地方所得税远高于中央)。
(2)所有企业的所得税中央和地方六四分成。
二、土地财政
(一)出现的原因
(1)分税制改革后变成了所在地上缴,刺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尤其青睐重资产的制造业:
“因为投资规模大,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因为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跟生产规模直接挂钩;因为劳动密集性制造业不仅可以吸纳农民工,也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相关税收。”
(2)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恰好承接西方的低端产能,损害生态环境;产能开始出现过剩
(3)地方政府“入不敷出”:公共服务性事务支出变多,而经济建设性收入减少,最终不得不靠土地财政。
(4)地方政府的模式:土地财政—低价(收入)—基础建设(支出)—工商业活动经济—政绩
(二)土地财政的历史发展:
(1)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国有土地转让的决定权和收益都留给了地方。
(2)1998年,单位停止福利分房,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房和房地产的时代的大幕拉开,并且确定了城市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
(3)2001年,为治理土地开发中的腐败和混乱,国务院提出”大力推行招标拍卖“。
(4)2002年,国土部明确四类经营用地(商地、旅游、娱乐、房地产)采用”招拍挂“制度。
(三)土地财政相关内容
(1)收入构成: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直接和土地相关的税收,如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政府百分百收益;和房地产开发和建筑企业有关,主要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央地按比例分成)
(2)支出构成:征地拆迁补偿和”七通一平“等基础性土地开发支出。
(3)土地财政的收入与支出两者总体相当,真正的收益是:由土地开发之后吸引来的工商业经济活动
(4)城市化与工业化两手抓:(a)低价供应大量工业用地,招商引资;(b)限制商住用地供给。
(c)影响:大量新增人口涌入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住宅用地供给不足,房价因此飞涨,带动地价飞涨,天价”地王“频出。
(5)2020年颁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建设指标,耕地指标的调用,提高土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效率。
三、纵向不平衡和横向不平衡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拿走了收入的大头,但事情还是要地方办,所以支出的大头仍留在地方,地方收支差距由中央转移支付来填补。“
(1)”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级财政精精光光。”(纵向不平衡)
(2)区域贫富差距明显:一般性转移支付(60%)、专项转移支付”做项目“(40%)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地方政府把土地相关的未来收入资本化,去获取贷款和各类资金,将‘土地财政’的规模成倍放大为‘土地金融’”
一、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的原因: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从银行贷款。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多都是国有独资企业(城投公司、旅游发展)。
3、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特征:持有从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利用土地资产可以撬动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扩张、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政府的隐形担保可以让企业大量借款。
二、地方政府债务
”随着城市化和商品房改革,土地价值飙升,政府不仅靠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支撑起‘土地财政’,还将未来土地收益资本化,从银行和其他渠道借入了天量资金,利用土地金融推动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只要不断地投资和建设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城市就会扩张,地价就会上涨,就可以偿还连本带利越来越多的债务。可是经济一旦放缓,地价下跌,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积累的债务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可能压垮融资平台甚至地方政府。“
(1)贷款来源:
2008年以前,国开行是城投公司的主要贷款来源。
2008年以后,为应对金融危机发行了”四万亿“计划: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汶川地震)、地方政府2.82万亿,地方商业银行开始参与贷款(盈利前景堪忧的项目也能大量融资,短短几年就积累了天量的债务,至今未完全解决)
(2)土地融资的开端: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和安徽芜湖市合作,把8个城市建设项目捆绑在一起,放入专门创立的城投公司芜湖建设,以该公司为单一借款人向国开行借款10.8亿。
(3)城商行的风险:(a)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期长,需要中长期贷款。但商业银行的资金大都来自短期存款,与中长期贷款期限不匹配,容易产生风险;(b)城商行的存款来源不稳定,自有资本比较薄弱,所以经常需要在资本市场融资,容易出现风险;
(4)城投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其次是发债。2022年2月期间,一年期限城投债年化为2.507%。
(5)风险:纵向上看,层级越低的政府负担越重,风险越大;横向上,中西部的债务负担和风险远高于东部。
(6)地方债的治理与改革:
(a)债务置换:用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替换一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的银行贷款和城投债;
(b)推动融资平台转型,破除政府对其形成的”隐形“担保;
(c)约束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融资平台;
(d)问责官员,对过度负债的行为终身追责。
(7)深层次改革难:没有明显违规举债却把钱投资到了没效益的项目上操作(是否可以利用当地人大来进行监管)
三、招商引资的地方官员
(1)地方官任期有限(3-4年):一年适应环境—两年工程建设—-一年准备升迁(资产投资政绩看得见)
”上任头两年,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财政支出往往都会快速上涨。在官员上任前几年,土地出让数量一半都会增加。而新增土地供应大多位于城市周边郊区。“
”2016年之前,官员升迁或调任后就无需再对任内的负债负责,而新官又通常不理旧账,会继续加大投资,所以政府债务不断攀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低风险高收益的工业投资项目减少,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也在减弱,继续加大投资会降低整体效率,助推产能过剩“
”出于政绩的考虑,地方官员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常常偏重”看得见“的工程建设,相对忽视‘看不见’的工程建设“(所以每次下大雨,地铁就淹了)
(2)2019年明确了地方要”全面工作“:考察推动本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3)历史阶段上的贪污腐败:20世纪80年代,价格双轨制下的”官倒“和”各种投机倒把“;90年代的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流失;21世纪以来的土地开发相关的案件。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第一节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液晶显示器惊人价格的下跌是技术进步和国产替代。”
1、政府对于技术进步的企业会给予很大的帮助,以此来打破国际市场的扭曲和垄断。
2、政府投资应看重战略规划,不应看重短期利益:投资上游产业的同时也会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
3、“东亚经济奇迹”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充分利用其中的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迅速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显示面板是一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周期性的产能过剩清洗掉了很多企业,行业中心也在一轮轮清洗中从美国转到日本,再到韩国和中国台湾,再到大陆。”(产能过剩企业转移)
5、地方的招商引资竞争的重复建设会加剧同一产品的产能过剩,尤其是技术门槛较低,投资额度较小的行业,如曾经的光伏产业。
第二节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一、光伏产业的历史发展
1、市场: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尤其是德国和西班牙(以海外市场为主)。
2、负债扩张:2008年,在刺激政策与地方政府背书之下,光伏企业开始大规模负债扩张。受益于欧洲“绿色主义”盛行,各国政府对其都有补贴(“标杆电价”补贴)。
3、产能过剩和债务危机:2009年-2011年,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为保护本国产业发展来增加就业机会,对我国企业开始进行封锁。
4、中央政府救市:2011年,我国实行“标杆电价”补贴政策。但随着装机量急速上涨造成了补贴资金严重不足,拖欠补贴现象严重。因此,2018年大幅降低了补贴电价,导致市场再次受到冲击。
5、国际市场取消封锁:2011年9月,欧洲取消了封锁。
二、启示
1、中国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时,面临着“三头在外”的局面:需求和市场来自海外,关键技术和设备来自海外,关键原材料也来自海外。在地方政府廉价的土地和信贷资源支持下,大量本土企业去海外打价格战,最终主要市场在海外(受制于海外)。
2、政府补贴可以为企业度过难关,但企业要在逐步摆脱依赖。
3、我国在企业破产重组的制度改革和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走。
第三节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既是一种招商引资的新方式和新的产业政策工具,也是一种以市场化方式使用财政资金的探索。”
1、私募基金:一群人把钱(GP)交给另一群人管理和投资(LP),分享投资收益。GP投资对象既可以是上市公司公开交易的股票(二级市场),也可以是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一级市场),还可以是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一级半市场)。GP主要赚钱靠利润的20%。
2、产业引导基金或投资基金三个特点:(a)大多数引导基金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做LP,把钱交给市场化私募基金的GP去投资企业;(b)把政府引导基金交给市场化基金管理人运作,实质上借用市场力量去使用财政资金;(c)大多数引导基金最终投向都是“战略新兴产业”,而不允许投向基建和房地产。
3、政府基金投资的组成:(a)政府独资公司;(b)混合所有制公司;(c)市场化基金管理公司。
4、各地引导基金设立和运作的基本原则:2008年,国务院为设立引导基金提供了政策基础,明确其宗旨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克服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的市场失灵问题。”同时要求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市场化运行。
5、不需要按照规定在IPO时将10%股份划给社保基金:2010年财政部等部门规定,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机构和国有创投引导基金,可以在IPO时申请豁免国有股转持义务。
6、2014年《预算法》改革后,原本用于在招商投资上的补贴和税收优惠的财务资金,连续两年没有花出后,可能将收归同级或上级财政统筹使用(收回)—–政府引导基金进入了爆发期。
7、绝大多数政府引导基金最终都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关注国务院的“十三五规划”,这些新兴产业都是重中之重!
8、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早期,尚未形成明显的地理集群,鼓励地方以产业链和创新协同发展为途径,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形成创新经济集聚发展新格局。
9、最近几年,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背后都有政府引导基金的身影。
10、引导基金的困难:
(a)财政资金保值增值目标与风险投资可能亏钱之间的矛盾;
(b)财政资金的地域属性与资本无边界之间的矛盾;
(c)资本市场。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各种社会资本急剧萎缩,大批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倒闭,很多引导基金难有作为。
(d)激励机制。引导基金的管理机构脱胎于政府和国企,一般没有市场化的薪酬,吸引不了很多专业人才。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第一节 房价与居民债务
1、住房建设指标限制城市住房供给,若指标没有增加,房价上涨就快。
2、2020年,中央提出要对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区域流转进行改革,探索建立全国性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3、欧美国家对待自有住房概念上升:(a)房产成为国民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b)得益于房价上涨的人越来越多(与选举政治高度相关)。
4、欧美的“经济周期之母”:美国为缓解收入不平等问题,利用“两房”公司借钱给穷人买房,既缓解穷人的不满,又能推高房价,让房主财富增加,拉动消费,创造就业。甚至在2008年将首付下调至零。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导致欧美国家消费水平大幅下降,由此降低GDP(消费占美国七成)。
5、金融和房地产不稳定的核心矛盾(泡沫来源):银行创造的无限新购买力与城市土地有限之间的矛盾。
6、(2019年数据)中国人财富的压舱石是房子(七成),美国人财富的压舱石是金融资产(72%)。
7、消费下渗: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按揭贷款负担,还会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高收入人群希望购置资产升值,低收入人群希望消费)。
8、资产投资过程中,要保证自己有度过经济下跌带来的债务危机(备用金),度过危险期才能实现资产升值。
9、中国房地产不会出现泡沫金融危机:(a)我国住房按揭首付比例一般高达30%,除非房价暴跌幅度超过首付比例,否则居民不会损失掉自己的首付;(b)住房按揭形成的信贷资产,没有被金融衍生品嵌套,我国有严格审查机制;(c)由于资本管制,外国资金很少参与我国的住房市场。
第二节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1、重庆房价稳定的一个原因:重庆的“地票”制度。若一个农民进了城,家里闲置两亩宅基地可以将其还原成耕地,据此拿到两亩地“地票”,在土地交易所卖给重庆市内需要建设指标的区县。按每亩地票均价20万(农户85%,15%村集体),间接提高了重庆区域内的土地供给。
2、2019年,法律上确认了集体性经营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直接向市场中的用地者出让、出租或作价出资入股,不再需要先行征收为国有土地。但宅基地的权力涉及到我国土地公有制的基本属性,具体政策仍在探索。
3、户籍改革:让所有进城常住人口都能获得公共资源配置。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1、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
(1)70后:生活主要靠自己打拼,因为父母当年收入很低,储蓄也不多。经济社会剧烈变化,离开家乡在新的地方工作,父母的技能和家乡人脉帮助有限。但相对的经济增长阶段生产率提高和各种新机会不断涌现。
(2)80后和90后:父母的财富和资源对子女收入影响较大。人力资本无法在代际之间不打折扣地传承,但房产和存款却可以。累积的财富差距一般远大于每年的收入差距。当经济放缓、新机会变少后,年轻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而其父母的财富优势变得愈加重要(但社会对不平等的容忍度也会降低)。
2、“经济增速下降首先冲击的是穷人的收入。”
3、隧道效应:想象正在排队的两队人,富人队伍前进得比穷人快,但穷人队伍也在不断前进,所以排队的穷人相对比较有耐心。但如果穷人队伍完全不动,哪怕富人队伍前进速度变慢,困在原地的穷人队伍也会开始失去耐心。
4、影响贫富差距的容忍度的因素:“隧道效应”(经济减速)、人群相似性(“他行我也行”)、家庭观念。
注:关于建设用地指标的调用的不同讨论:
省范围内建设用地跨行政区进行交易,发达地区就把大量的欠发达地区的用地指标进行挪用,形成了房地产或者工业开发区建设的GDP收益分配。因此在落后地区就严禁农村地区给老百姓盖楼房,至今便严格限制了老百姓住平房(农村人口无法得到工业化与城市化从土地带来的收益而被城市人口所占有)。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
1、债务危机与经济关系相关:(a)负债率高的经济中,资产价格的下跌往往迅猛;(b)资产价格下跌会引起信贷收缩,导致资金链断裂,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
2、经济衰退时,房价涨幅越重的地方,消费下降越多。
3、债务常常把风险集中到承受能力最弱的穷人身上。以按揭为例,穷人因为收入低,买房借债的负担也越重,房价一旦下跌,需要先承受损失,直到承担不起破产,损失才会转到银行及其债主或股东。
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金融管制:各国货币以固定比例与美元挂钩,美元则以固定比例与黄金挂钩
(a)各国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去干预市场,以维持固定汇率体系,所以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大,否则可能打破某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因此限制了银行放贷规模,避免了过量的国际贸易和结算。
2、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发达国家实行浮动汇率:企业和居民不仅可以从本国银行借钱,也可以从外国银行借钱(由此导致银行危机经常发生)。
3、欧美金融危机都伴随着银行危机:(a)银行规模大、杠杆高;(b)银行借进来的钱很多是短期的(比如活期存款),但贷出去的钱大都是长期的(比如企业贷款),这种负债和资产期限不匹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c)银行信贷大都和房地产有关,常常与土地和房产价值一同起落,放大经济波动;(c)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
4、美国实体产业投资不足:(1)大公司把投资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整体外迁;(2)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大企业越来越大。
第三节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中国宏观债务占GDP比重
2008-2009年:“4万亿”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方政府投资2.82万亿。资金找到了基建和房地产两大载体。
2010-2011年:经济出现过热,猪肉价格大涨影响,通货膨胀抬头,货币政策收紧。
2011年年中:欧债危机爆发,国内制造业陷入危机。
2012年:降准降息,放松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发债限制,城投债激增。同时以信托贷款为主的“影子银行”开始扩张。推动基建投资猛涨。同时,中央开始加强了对房地产行业的控制。
2015年:遭遇“股灾”,前些年投资的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库存问题出现。
2015年末: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美元加息,导致连续两年大量资本流出,人民币贬值。中央放松了对房地产的调控,开始棚户区改造,带动房价进一步上涨。
2016年:货币化“棚改”帮助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告一段落,中央再次进行房地产调控。
2018年上半年:中央开始严控“影子银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暴露。
2018年下半年:中美贸易战开始,经济开始放缓。
一、企业债务
两大问题:(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的债务,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项目回报率很低;(2)“国进民退”现象。国有企业规模扩张,但效率比私营企业低;(3)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问题,房企的现金流依赖房产预售款和个人按揭。
二、银行风险
1、风险点:(1)对信贷放松管制,银行规模迅速膨胀;(2)银行偏爱以土地和房产为抵押物的贷款;
(3)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这与“影子银行”的兴起有关。
2、影子银行:类似银行的信贷业务,却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不受银行监管规则约束。比如,某房企愿意用10%的利息借钱,银行想借,但我国对银行给房企的贷款量有限制。则银行可以卖给老百姓一个理财产品,利息为5%,再把筹来的钱委托给信托公司,让信托公司把钱借给房企。
3、“影子银行”影响:(1)资金在金融系统内转来转去,多转一道就多一道费用,利息就又高了一点,等转到实体企业手中时,利息已经变得非常高,助推了各种投机行为和经济“脱实向虚”;(2)老百姓认为银行要为理财产品负责,刚性兑付的压力加大了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
4、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拧紧了“影子银行”的总闸,也打断了各种通道。但这波及的不仅是想借钱的房企和政府融资平台,也挤压了既没有土地抵押也没有政府背书的中小私营企业。
第四节 化解债务风险
一、偿还已有债务
1、居民少吃少玩,企业裁员控费,政府削减开支。
2、政府借债搞土地开发和城市化,既能招商引资提高税收,又能抬高地价增加收入。可一旦经济下行,税收减少,土地卖不上好价格,诸多公共支出难以压缩,债务负担就会加重,就不得不转让和盘活手里其他资产。如2019年,珠海国资委转让部分格力电器股份,芜湖国资委转让部分奇瑞汽车股份。
3、增发货币:(1)以增发货币来降低利率。低利率既能减少利息支出,也能刺激投资消费;(2)“量化宽松”,即央行增发货币来买入各类资产,把货币注入经济(央行出手托住资产价格);(3)把债务货币化(普遍没好下场)。
二、遏制新增债务
1、基本原则:限制房价上涨,限制“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限制政府担保和国企过度借贷等。
2、资本市场改革,改变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但现今的投资风险由政府及其控制的金融机构承担,因此政府和国企主导投资与国有银行主导的融资相辅相成。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第一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1、消费占GDP比重不高:(1)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下降;(2)储蓄率上升。
2、储蓄高的原因分析:
(1)计划生育:孩子数量的减少降低了育儿支出,增加了居民储蓄,父母则增加储蓄来养老。
(2)高房价:年轻一代要为首付和按揭贷款买单,而且生儿育女、父母养老开支也得准备。
(3)户籍问题:外来打工者支付不起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会将收入寄回家里保存。
3、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价格先降后升高:
(1)工业化初期,为了实现资本原始积累,需要加大对工业的大规模投入,劳动所得在生产出中的占比相对资本下降;
(2)工业化加速阶段: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劳动相对资本所得份额较低。同时,大规模国企改革降低了经济中劳动收入的份额;
(3)服务业兴起:劳动密集程度高于工业,又推动了劳动收入占比回升。
3、落后国家赶超的基石是制造业。但是很多后发国家并不是依靠革命来建国的,没有组织和动员的能力(要发展就得有强有力的军事能力和法律约束)。
4、“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5、节选温铁军论述:现代金融法西斯中,中国以本国环境资源低廉产品卖给美国维持着“中美国”关系,但美国国内时常发生的矛盾却转嫁给了中国,并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风险给了全世界,导致中国也出现大规模金融过剩。中国为了花出“美元”,开启一带一路等战略,但美国阻止中国开展这样的活动分走美国的蛋糕;并且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让美国受到了挑战。开始了贸易战,阻止中国将早已过剩的产能释放出去,想继续维持曾经低廉的产品,继续为美国吸收通胀。
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
1、“中国制造抢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放屁
(1)美国的制造业从70年代就开始一直下降;
(2)大量劳动密集性产业外移以降低人工成本,并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生产机器人来替代人工;
(3)在外国生产的产品劳动力价格低廉,外国企业通过污染环境获得了更大的利润。
2、2010年,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2019年,中国每年新增专利数量世界第一的位置;基础科学领域也在追赶之中。但专业保有量和科研水平,仍远远不够。
3、中国希望获得美国的科创能力,美国希望获得中国广阔的市场(希望尽早实现科研技术、市场留在国内!)
第三节 再平衡和国内大循环
1、供给侧:调节产能、产业升级;需求侧:调整投资支出、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2、作者认为希望继续推进城市化,利用服务业来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但是否需要考虑粮食安全如何负责的问题,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是否还具备软着陆的压舱石。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地区间竞争
地方政府发展的各个阶段:
1、1964年的“三线建设”奠定了地方竞争的基础:在工业化进程中搞地方竞争,前提是大多数地区的工业基础不能相差太远(当时看来毫无收益的建设,当合理得当会成为巨大机遇)。这也就成为了乡镇企业大规模出现埋下了伏笔。
2、乡镇企业有了将农民转变为工人的工业化教育,有了工业化教育便有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3、各地开始施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并以此考核地方官员(也滋生了腐败与专权)
4、目前阶段:关注民生领域,改变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标格局,由“生产性”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型。
第二节 政府发展与转型
关于推进城市化以及大规模市场化值得讨论;扩大政府收入的房地产税是否开始征收仍然是热点。
第三节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1、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核心议题应是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良好的市场机制如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