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 姜乙)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西线无战事(《悉达多》译者姜乙2021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高晓松、詹青云诚意推荐。6000字译后记,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果麦经典) (… .epub

关注公众号《好书评》,回复“豆瓣图书250”,即刻获得下载密码

内容简介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 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 | Hermann Hesse

(1877—1962)

作家,诗人,画家。

1877年生于德国,1924年入籍瑞士。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

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主要作品

1904 《彼得·卡门青》

1906 《在轮下》

1913 《印度札记》

1919 《德米安》

1922 《悉达多》

1923 《辛克莱的笔记》

1925 《温泉疗养客》

1927 《荒原狼》

1928 《沉思录》

1930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

1932 《东方之旅》

1943 《玻璃珠游戏》

读书笔记

(以防万一,再次强调,这个悉达多不是佛陀,只是黑塞小说中的男主角,他所领悟的也不完全是佛教的教义。)

1.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是至今为止我看了最多遍的一本书,市面上能搜集到的译本,我都买了看了,仍然每读每有新收获。

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精神极度低谷的时期,可以说这本书对于当时的我,完全不亚于一场心理治疗,我现在依然记得,读这本书几次痛哭流涕无法自已的情景。

当我后来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黑塞长期饱受神经衰弱症和抑郁症的困扰,更是心生无限尊敬与唏嘘。

此书中的悉达多,并非佛陀释迦牟尼,而是一个同样追求悟道解脱的婆罗门之子,他走的修行道路和佛陀刚好相反,不过殊途同归,可以看做是无数走向证悟之道的修行者的代表之一。

尽管这本书我看了许多许多遍,但每次读完之后我都会有一个同样的困惑,那就是悉达多最终悟到了什么,我总是无法说出所以然,当年黑塞写这本书,前面的部分都写得很流畅,同样是写到最后悟道的部分,苦思冥想殚精竭虑,甚至一度痛苦到生不如死。

弗洛伊德说:艺术家是介于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种人,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创作活动,将沦为精神病。他们通过创作,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

感谢他们折磨自己的灵魂,为世人带来伟大的作品,光照千秋。

2.

佛教有个常说的词,叫福报。一个人生来可以衣食无忧不用为生存担心,就是很大的福报。

如果还能拥有良好的教育,舒适安全的环境,与向往真理的心,那绝对是莫大的福报。

悉达多几乎幸运地拥有了一切,英俊挺拔的外表,受人喜爱的性格,出身高贵的阶级,最好的老师们与伙伴,从小就在最好的环境中成长、学习。

然而他却不快乐。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明明什么都有的人还不快乐,会觉得他无病呻吟,矫情。但是一颗伟大而纯粹的灵魂,总是充满了不安与怀疑,对于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追求,是有灵性的人不可避免的好奇。

他觉得只是一味地学习别人教授给他的知识,永远无法证悟自己的道,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离开了熟悉的一切,成为了一个苦修的沙门,把自己折磨得骨瘦如柴,四处流浪。

然而苦修除了让他的意志变得更强,对身体的欲望更低之外,并没有一点悟道的迹象。

此时他听到了有关佛陀的传闻,知道他是一个觉悟者,有非常多追随之人,于是和好友结伴前去拜见。

来到佛陀所在的祇树给孤独园,他们终于见到了闻名已久的释迦摩尼尊者,聆听佛陀说法。

年轻人悉达多见到佛陀之后就心生敬仰,相信这位长者的确是觉悟之人,也发自内心地相信佛陀所说的教义。

他的好友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佛陀的僧团,成为佛陀的弟子,并且劝悉达多也这么做,认为这是解脱之路。

然而,悉达多没有跟随佛陀。

悉达多说:“佛陀本身所经历和体验到的秘密,觉悟,智慧,是无法用教授给任何人的,所以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进而到达解脱。”

于是悉达多告辞了佛陀,独自走上了修行之路。

此后的悉达多,开始觉醒,领悟到世间一切都是圆融统一的,要读懂世界这本生命之书,就不应该对任何生活形式和存在的事物产生排斥和分别。

要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觉悟之路。

于是,他开始放飞了自我。

3.

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伪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黑塞《悉达多》

原本,资质过人的悉达多打从心底看不起世俗世界的一切,他可以拥有一切世俗的幸福,但他不屑。他离开了父母,抛弃了尊贵的出身,分别了好友,独自上路,几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但是自从觉悟到世界是统一而圆融的之后,他开始对世俗之人的生活产生了好奇,如同一个孩子一般,重新开始审视所有见到的一切。

渐渐的,他开始体会到俗人们的欲望与快乐。

他第一次有了性欲,见到美丽的女子会有冲动与渴望。

他爱上了一个名妓,他洗去铅华,打扮了自己一番,就前去追求名妓。

不过名妓表示,虽然你长得很帅,我很喜欢你,但你太穷了。

于是悉达多开始学着如何赚钱,他很聪慧,学什么都快,不久就精通了经商之道,他受到了富商们的喜爱与帮助。渐渐的,他就在俗世之中拥有了财富、名声、地位,以及那位名妓。

他开始学着如何享受,如何去爱,如何做爱,在红尘之中学习各种之前不屑一顾的体验。

渐渐的,岁月如梭,年华老去,那个求道的悉达多不知不觉变成为衰老的富豪,他开始感到疲惫、倦怠,对一切都产生了厌离心,他意识到自己的灵魂在枯萎,心灵日渐被痛苦,忧郁,恐惧所占据。

看看现在的自己,脑满肠肥,皮肤松弛,满嘴酒气,每天沉浸于酒色财气之间,变成了一个让自己厌恶的肥腻中年人。

他再次抛弃了所拥有的一切,结束了繁华而无聊的享乐,独自逃到了山林,捡起当初的志向,追求觉悟与解脱。

离开尘世之后,他终于亲身体悟到了老师们的话一点不假,尘世间的物质享乐只能带来空虚与堕落。

再一次的,他成为了那个修行者悉达多。

在河边,他开始审视之前所有的经历和体验,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无常,感受到自我的虚妄。贵族,苦行者,浪子,富豪,种种身份都是自己,却又不是自己,这一刻,他如获新生,重新成为了一个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无欲无求的状态,再次追寻起了自己的道。

在故事的最后,悉达多成为了一个船夫,一个令人见面就心生尊敬与亲和的老人。

他懂得了世人的快乐与痛苦,爱与恨,亲情与友情,虚妄与执着,所以他再也没有一点孤傲与清高。

所有渺小的、浅薄的、愚蠢的、邪恶的,他都没有分别地对待,如同这大河之水,包容万物。

是的,他悟道了,他不再感到痛苦,全身的言谈举止,无不透着智慧之光,安静、祥和,慈悲。

然而,他到底悟道了什么?

每次读完之后,我都觉得惟恍惟惚,似懂非懂。

然而今天我在冥想的时候,忽然闪过了此书最后的对话,脑子中一道白光闪过,有所领悟。

简单地来说,《悉达多》这本书说的东西,和佛陀宣扬的是不同的。

悉达多最后经历过种种之后,所有内心的冲突消失,彻底感受到了宁静与爱。

话很简单,然而细说起来就不简单了。

我们的大脑与意识总是活在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冲突里:

过去与未来的冲突

真实与虚幻的冲突

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本我与自我的冲突

出世与入世的冲突

生与死的冲突

以及民族之间、性别之间、地位之间,种种数不清的冲突,制造了无数的烦恼与争执。

所以我们享受不了宁静,我们只是用冲突的一端,代替了另一端。

活着,就是不断平衡自我与整体的过程。没有执着某个法门,某种概念,只是在引导,引导你保持一颗开放的心,走向灵魂的大自在,引导你向存在敞开,向无限的真相敞开。

用最通俗的话来讲,敞亮到极致,就是随时可以拿得起,又放得下。

所谓的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你是你接触过的人,碰到过的物,感受过的情爱,迷失过的痛苦,家乡的老树,街边的路灯,吃过的烧烤摊……等等所有的体验,才有此刻的你。

所有的万物与灵魂,都是圆融统一的。永恒存在于当下,完美存在于残缺。

此岸,也是彼岸。

觉者,也是众生。

当所有困扰你的冲突圆融统一的那一刻,生命本身,就是狂喜,就是恩赐的礼物。

对所有一切善良,也是对自己善良。

爱世人,即为爱自己。

爱自己,也是爱世人。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当你真正感悟到了这一刻,爱是种自然而发的东西,没有控制,没有执著,没有恐惧,没有失落。

活着与死去,没有分别。

过去与未来,没有分别。

你与众生,都没有分别。

所有眼前的种种境遇不同,亦不过是坠茵落溷,随风而落,花开一枝,各安其命。

冲突本身,就是智慧之光。

不要再去逃避,不要沉浸于语言与文字的陷阱,去体悟,去打开自己狭隘的认知,迎接所有的光进入那颗本来就有的慧根,那深藏不露的阿赖耶识。

我感觉爱是世上最重要的。研究这个世界,解释它或是鄙弃它,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但我以为唯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我们不应彼此仇视,而应以爱、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悉达多》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