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epub

关注公众号《好书评》,回复“豆瓣图书250”,即刻获得下载密码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读书笔记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说“我将纯从历史事实上,来比较它的好坏;根据当时人的意见,来说明它的得失。”(p5;p175)这是一种历史研究或者说历史分析的方法,不带个人情感以及私人意见。个人认为,即使去掉历史二字,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研究方法(取向)。不带时代以及个人主观色彩去看待过去的事物,没有先入为主的价值预设和判断,基于事情的本原进行分析。从“实然”到“应然”的探索(分析)路径,而不是从“应然”到“实然”介入视角。钱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历史,我们则需要站在现实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所谓历史有其历史的意义,现实则应该基于现实的思考。不能说现在怎样,过去的就是不好的,别人怎样,我们的就是不好的。这是一种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

“人事—制度”分析法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面对于史学研究的另一个贡献,我们可以将其加以运用到社会学分析中。“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对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p2)。这一点,不仅对于过去的历史有用,就是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政府部门的人员任用现状也十分具有启发意义。这并不是简单的“原因—结果”分析法的变形,人事并不会完全随着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换言之,制度并不能完全决定人事的安排。反而是,“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p1)。比如,现在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即使你有相关文件规定它的正式在职(在编)人数,它还是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养活一大批“外编”人员。因为这些人都在他们原有的利益链里面。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我们是要处理那一批有问题的活人,而不是去处理那些死的制度。这对于区分(分析)当前政府官员的“制度性腐败”和“内生性腐败”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人事”和“制度”两方面剖析了中国关键王朝的政治得失,具体涉及到人事、财政、组织机构以及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方面。尽管我们着眼于当代社会(及政府)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但以史为鉴,我们还是能够从传统政治中得到比较富有意义的启发。

                                                                                                          y/2016.9.15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