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李银河独家授权,并亲自校订全稿。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版!特别收入从未面市的手稿!) (王小波) .mobi

内容简介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性问题,生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包括少量的书评,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作者简介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性问题,生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包括少量的书评,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读书笔记

书痴,你如何能靠高贵来生存!
据王小波的兄弟王小平讲,文革期间,王小波从云南军垦回京后,没了户口,没了工作,整天蔫头塌脑的没有精神,家人就建议他学个一技之长,等将来时局变化时,也好混条出路。于是,王小波就拜在黄先生门下,开始学习英语。
说到这位黄先生,按王小平的说法,那可是大有学问的人。据说光外语就会七八种,其中包括将近失传的古西夏文、古突厥文。黄先生是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俄语科班出身的高材生,五十年代在北京以口译为生。但老先生对学问胃口很大,杂七杂八学了许多语言,后来潜心研究古代语言,就干脆辞职回家,靠笔译挣点钱贴补家用,本来也可过得怡然自得,不料赶上文化大革命。这期间,发表任何文章都要单位出具证明,担保作者政治上可靠,黄先生没有单位,无人担保,从此断了财路,祸不单行的是,黄太太此时又得了咽癌,失了工作。从此,一家三口,每月只靠二十几块劳保金生活,窘迫之极时,竟然到小沟里捉田螺充饥,像曹雪芹一样赊粥而食。
本来这是一篇讲述王小波轶事的文章,不料,读了其中黄先生的遭遇,我竟变得有些抑郁起来。学问如黄先生者,必是爱书之人,不想满腹经纶,竟换得劳顿度日,境况如此凄惨,不禁令我心中升起一丝悲凉,因为,我亦常常自诩为爱书之人。
从懂事开始,我们就被不断灌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观念,识字不久,我们就对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耳熟能详,在学校接受老师训导,回家里聆听父母唠叨,十几载如一日,翻来覆去无非是好好读书,做个有学问的人。黄先生想必从小到大在学校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离开学校后,也不负众望地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本来,完全可以作为读书出头的典型,结果,仅仅一场政治运动,就完全改变了故事的结局。
在这里,我绝非宣扬读书无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仅仅读书,在某些时候可能真的会无用起来,甚至,不仅无用,还会成为生存的累赘。池田大作曾经说:“不读书的人,不光要变得浅薄,也将被社会的前进步伐所抛弃。”讽刺的是,在文革中被抛弃的,恰恰是那些读书最多的人,而发动这场运动的,竟也是一位爱书之人。
在黄先生命运的转折点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政治的魔影,有句让人脊背发冷的话说:“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却要关心你。”放在歌舞升平的和谐社会,这样的政治可能会让人觉得如沐春风,你看,新闻联播每天都在播报国家是多么地关心菜价和房价,关爱股民和房奴;但在文革年代,被政治关心的人,感觉到的恐怕不是春风,而是秋风了。黄先生只不过是被捎带关心了一下,就落得如此下场,让我不得不感叹,同政治相比,读书真是显得太渺小和软弱了。
告别政治疯狂的十年,我们进入了直到现在还令无数人怀恋的1980年代。“那是一个知识和观念的狂欢节,人们在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等待购买刚刚出版的巴尔扎克、狄更斯、让•保罗•萨特和海德格尔。后来,人们惊讶地发现,一些晦涩难懂的作品和一些二流作家在那个时代竟然备受推崇。人们热烈地辩论一些艰深的哲学观念,谈论小说并且写小说。”(引自李翔文)
可是,好景不长,政治退位之后,经济紧跟着就登基了,书籍所代表的文化仍然不过是一介臣子,并且不断遭到贬黜。海子死了,顾城死了,整个诗歌都死了,未死的也不过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梨花体、裸体诗会、自杀……现在的诗人不过是一群读过书的乞丐,败坏了诗坛,也毁灭了诗歌。文坛里已经堆满了众人送来的花圈,确实已离祭坛不远了,然而,没人会为它流泪,年轻的读者们,或者仰起45°角的脸,留着纯情的泪,或者张开360°的嘴,唾沫横飞地参加骂战,没人顾得上文学的死活。
这是一个经济至上的年代,读书如果没有效益,无疑是没用的。于是,众多爱书之人为了金钱,义无反顾地放弃矜持和清高,甚至尊严,投身到各种圈圈叉叉的争斗之中,尔虞我诈,不择手段,需要欺骗时绝不脸红,需要下跪时一定腿软,有用的就是朋友,必须结交;没用的就是路人,爱理不理;有害的就是敌人,坚决扫除。对于爱书之人来说,现在早已不是以文会友的时代,精神的交流不断凋零,利益的结交日渐繁盛,填充在人们之间的不过是酒色财气,早已没有了书的位置。
政治年代,读书要想有用,得有点政治头脑;经济年代,读书要想有用,就得有点经济头脑。不管政治头脑,还是经济头脑,需要放弃的都是读书人的那点清高和自负,唯有如此,才能投身社会大染缸之中,发挥满腹经纶,赚个盆满钵满。
只是,读书人,当你投身淤泥之后,就不要再标榜自己的纯洁,因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只有莲花,没有人。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