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第02卷: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 (鲁迅)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鲁迅全集(第02卷: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 (鲁迅) .pdf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著作书目: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惶》(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读书笔记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所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
——卡夫卡·题记
(一)
1924至1926。中国。军阀统治盘踞北京;南方革命势力发展。工人运动兴起;学生风潮涌动。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国难民苦,水深火热。
鲁迅本人。与胡适、陈西滢展开激烈论战。支持学生爱国运动。通过法律手段与章士钊正面斗争。兄弟决裂,家庭变故,搬出故居。逢遇迟到的爱情,已死仍在的婚姻带来舆论压力。内外交困,创痛深沉。
《野草》即于此段时间诞生。西三条胡同先生的家中,夜来一灯如豆,先生枯瘦的手,握笔,划过生命严包密裹的谎言与假象,剖开自身重重外物,直至入骨入心。那一刻有破空之声嗤嗤作响。那段时间,先生译俄国文艺理论,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但不知先生可曾于灯下遭遇卡夫卡,遭遇题记那一段话。我觉得,那是先生真实写照。倘若这两颗灵魂真能相遇,当是相视无言,莫逆于心。
以袒露捕捉希望。以记录对抗绝望。
如果没有另一只手的草草记录,人其实是挡不开绝望的。筱敏如是说。
(二)
飞扬的极致的惨烈与欢喜却包含于彷徨、困顿、苦闷与重重不确定之中。然而一团迷雾终必掩不住光芒隐隐。
这就是《野草》。
矛盾是所有闪光的结点。
新的不一定就是最可歌颂的,旧的也不是;希望并不是最光辉的,绝望也不是;对于未来的大光明的呐喊与坚持并非最令人叹讶的,孤注一掷的弃绝也不是。野草之成其奇葩,只在于其希望与绝望交锋之际的瞬间火花,两种最尖锐部分带着震慑天地的嘶鸣的碰撞,哪怕不能说是光耀千古,至少可以照彻人心——暂时都是好的。
以希望挽救绝望。以绝望击溃希望。
先生在这样的矛盾里走。《野草》便也在这样的两难里生长、蔓延。如果说《呐喊》是灵魂在密封的境地里忍无可忍的喊叫,《彷徨》是孤独的心在战斗间隙的回味与思考,《朝花夕拾》是对童年所遗忘的火种与梦想的回忆,那么《野草》则有其截然不同的内蕴。《野草》之中,“思想震荡飞动,矛盾尖锐复杂,新与旧,生与死在激烈搏斗。”(1)《野草》一书,便是鲁迅自身性格与思想碰撞的产物,“方生与未死,今天与明天,前进与倒退,希望与绝望,灵与肉,友与敌,都交织在了一起,它构成了《野草》主体与主题”。(2)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墓碣文》)对于世界,先生可以冷酷地作最本质的剖析,可以看见背后的“深渊”与“无所有”。然而对自身,先生无法理清。他要反抗绝望,但这本身就是悖反的,“既已绝望,又何必反抗;如决心反抗,则说明并未绝望。”(3)
《影的告别》也是在挽留与割舍之间的两难,然而人与影终究是无法分离的,这只是一个悖反常理的假设。且矛盾的思想在纸上交战中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舍弃之后又如何?去向何方?所有的境地似乎都无可选择,只有被选择。“然而黑暗又会吞没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影的告别》)
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只知道有大碰撞,方有其大气象。所谓先逢绝境,后出绝唱。鲁迅写此书时虽并未真至绝境,然而四方的压力与内心的焦灼,外部世界的逼迫与内部世界的冲突混乱,特别时对于自身的过去、现在、未来,自己思想中的黑暗与光明,难以分辨,难以确定——却步,即为浓雾所没;后退,便为莫名的黑暗或光明所大压迫;乃至于向前,也是虚空一片——这一切,已经为他构建了阴云密布的命运平台。然后可以有勇士奋起而击之,天翻地覆,风云变色,其间传来的,是悲凉高越的心音。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
(三)
写作并不仅仅是描述和是客观的记录,而更加是挖掘,是十指鲜血淋漓的撕裂与开凿,正如野草的生长不止是为了蔓延乃至充斥天地,不止是为了昭示生命的过程——生存,遭践踏遭删刈,死亡,腐朽——不止如此。还为了烧毁自身,并以此烧毁一整个荒谬黑暗的外界。将死亡带给所有,以毁坏换取更新。等待一个契机,“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题辞》)
先生以《野草》,照见人世间黑暗中喷涌的炽热的血,照见人的虚伪与自欺;更重要的是,以此书照见自己,反思已逝的历程,剥离生活中的遮蔽,袒露自我的内心。
拷问自己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因为随时会有与生俱来的趋往安全的本性促使人回避。而选择的权利是存在的,并且只属于个体本身,对自身灵魂的参照与剖析和旁人并无多大干系也并不为外界所左右。因而此时的拷问,除了勇气,还需要过人的毅力去坚持,把陈年伤疤一块块剥离。“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4)这种不留情面的解剖也反映在《野草》中,决绝而沉重,并且由于其严肃的态度而愈显真实,直刺人性深处的黑暗与矛盾,充满那样敏捷的凄楚、愤激与渴望,令阅读中的我们惊惶的眼也无处躲闪。
“抉心自食,欲知其味。创痛剧烈,本味何能知?……”(《墓碣文》)然而即使如此,还是“徐徐食之”,先生是在向自己挑战,强迫自己究其根本,可为或不可为留待后人评说。赞成自己,否定自己。抛弃自己,捡拾自己。拼凑自己,解剖自己。然后,于荒原蔓草间寻找道路,寻求可突破的出口。
鲁迅一再举起手中的投枪,既是投向敌人作毫不妥协的进击的,也是投向自身彷徨无定的境遇的。
“人需要在黑暗中走很长很长的路,才能明白自己。”(5)不只是黑暗,还有歧途,还有猛兽,还有迷雾,还有浓黑的死亡气息笼罩。逼人却步。
这是真正大无畏的战士。
(四)
书写者只属于书写者本身。因此书写者永远寂寞。热闹是虚假的,沸扬是幻象,应和与反击都是暂时,一切终将归于独自一人的孤寂无声。只要手中有笔,总要关上所有张望与被张望的窗户,回归,下沉,将世界引向自己的内心。关闭。然后一切得以凝聚得以丰满得以纯粹。
与鲁迅其他作品相比,《野草》是一方自我的,较为私人的空间。有许多话是对自己而说,有许多感是对自己而发,因此,甚至可以不求别人看懂。仍然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但较之于其他小说、杂文,则因为内掘而尤显其深。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大家,鲁迅不可能没有以内省为目的、以自己为对象作冷静挖掘的文字。没有《野草》,先生是不完整的一个形象。在其余作品中,他可以以自己的精神高度而抽身去尽情描述;但这里完全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难分内外的。只有在一个人的沉默的咀嚼于书写中,书写者的真实才能逐渐显现。
(五)
鲁迅是悲剧英雄,《野草》是英雄心中祭奠自我,祭奠时代的花圈。萧红在先生的回忆录中称先生为“时代的全智者”,他是走在前方的开路人,他不奢求也知道并不可能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局面出现。——先生必定只是一个消瘦而峻峭的影,印在世界的道路前方。要探寻,要开路,要披荆斩棘,要拒绝深渊与虚假的天国的呼唤。他也只是“人之子”而非“神之子”,他的苦痛,他的压抑,他的因见事之明而看透世界的大荒谬与大悖逆的绝望,使这样一颗敏感而反应强烈的心灵辗转受难。也正因如此,才有《野草》,可成为先生“挣扎与奋斗,悲叹与歌吟,呼号与战号”(6)的最强心音,成为最可映射先生形象的一部作品。
当身内身外的青春都一片死寂之时,至少有野草芒上尖锐坚执的喊叫,在大风中悲鸣。
我愿在青春之时以手加额,遥想八十年前广漠旷野之上的荒凉与苍白,及苍白底色中这一曲悲歌——悲凉,也悲壮。时代总会追逐而过喧闹而过,然而总有时光所不能漂洗尽净的沉淀,凝积而下,成为浮华世界另一头得以平衡得以严肃的最终答案。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题辞》)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