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壶 (冈岛二人 [日])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克莱因壶 (冈岛二人) .epub

关注公众号《好书评》,回复“豆瓣图书250”,即刻获得下载密码

内容简介

什么时候你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 . 日本虚拟现实VR题材开山杰作, 超前《盗梦空间》20年! 传奇推理作家组合冈岛二人预言之书,以超强的技术预见力,30年前就已完美构想出虚拟现实游戏体验装置! . 这是一部拥有“噩梦特质”的小说,是一次鲜有的、堪比3D观影、脑洞大开的、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独特体验。——资深推理人天蝎小猪 . . 上杉彰彦从未如此兴奋——他写的故事被伊普西隆研发公司买下,即将制作成颠覆时代的全新游戏《克莱因2》(Klein 2),并受邀与少女梨纱一同担任游戏测试员。 上杉彻底陷入了由K2造就的完美虚拟世界,为它的逼真、超前赞叹不已。然而随着测试过程的深入,伊普西隆公司行事神秘得令他生疑,游戏中更不断听到有人警告他:“快逃!” 与此同时,一个自称是梨纱好友的女孩找到上杉,她说梨纱已失踪多日,音信全无。然而在寻人的过程中,两人都开始怀疑对方在撒谎,因为他们的记忆完全对不上……

作者简介

冈岛二人

日本推理文坛罕见的传奇组合,为井上泉、德山谆一共同的笔名,取自日语“两个怪人”的谐音。

1982年,冈岛二人以《宝马血痕》摘得江户川乱步奖出道,之后又于1985年凭《巧克力游戏》荣获第39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89年凭《99%的诱拐》荣获第10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短短8年内他们创作了27部风格独特的高水准推理杰作,至今仍影响深远。

1989年,这对搭档突然宣布解散,《克莱因壶》成为其最后的绝唱,从此冈岛二人不复存在。

张舟

由推理而结缘的一对爱侣。小张以翻译和研究鉴赏为主,小舟以小说创作为主,齐心协力,携手追逐两人的推理之梦。

读书笔记

关于《克莱因壶》的内容解析,前面文章说的很多,不再赘述。这里我只想就篇末《解说》的真实作者做一些“自认为”合理的推测。

作为一个推理迷,在之前阅读的所有推理小说里,从未在篇末见到过类似本书里《解说》的文章。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啊不,哈姆雷特嘛。加上解说,无疑会把书里耐人寻味的悬念或原本开放式的结局破坏掉,所以一般不会有人做这种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作者和出版商均是如此)。但这篇《解说》很不一般,与常见的影评书评的剧情梳理、细节分析有很大差别,除了对一些疑团的解答,更像是一次“二次创作”。因此在前面几篇评论里,对于此《解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狗尾续貂,“将原本的开放性结局归拢为唯一,降低了开放式结局的谈论趣味”,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完善了原作最后留下的悬念”。对此姑且不论,而让我更感兴趣的是,这篇署名为主人公“上杉彰彦”的解说文章,到底出自谁之手?

无非是出自小说作者本人或是他人所作这两种情况。对此前面评论里也有不同看法,有人不确定是否“出于原作者本人之意”,有人直接默认为作者本人所写而作解析。真相如何?我想把我的思考和推论过程跟大家分享一下:

《从结束的地方开始》——上杉彰彦,刚看到这里,惯性思维会觉得这是小说作者写的文章,因为这样处理更有代入感和亲切感,而且据常理而言,一般的书评人没太有“胆量”这么署名。文章的行文风格和很多用语,跟内容描述一致,像是一个对中文逐渐熟识的日本人说的话:比如把刚学来的中国成语“盖棺论定”来“现学现卖”,了解到“不到黄河心不死”跟日语成语的表述非常相似,甚至最后的男女主人公竟也定居中国。这时候我的猜想是小说原作者,后来为简体中文版的发行而专门写的一篇文章,因为里面提到的《七重外壳》、《红辣椒》、《黑客帝国》都晚于初版小说的1989年(之后我在其他评论里得到确定,《解说》在日本原版和台版里都没有),且文章里充满了对中国的“示好”,毕竟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倘若真是如此,那大陆读者真是“幸甚至哉”,得到了近乎于“加长版”或“导演剪辑版”的珍贵阅读体验。包括与作者井上泉的对话,以及对《九重凶间》这一“B计划”的实体转制等全新精彩内容。

《解说》里提到了6个问题:(1)七美、姬田等人是真实存在的吗?(2)梨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3)百濑究竟去哪儿了?(4)我最后一次进入的游戏剧情,特别是关于我调查和推理出的内容,有多少是真实的?(5)伊普西隆公司的真面目是什么?(6)所谓Klein系列全仿真体感游戏机被设计出来的目的何在?——因为一口气读完前面的小说,几乎没多想就往后继续读了《解说》,思考空间非常有限。过后仔细回味的话,确实这6个问题,前面小说里没太交代清楚。像(1)和(4)这种问题完全可以不交代,这本来就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开放式的设定;但其他几个问题,基于逻辑严谨的角度,我觉得应该有进一步的交代(当然我之前读的本格和社会推理比较多,SF推理接触少,不太了解其结构特点,但即使是SF推理,也应当保证逻辑严密吧)于是我就设想,是不是这么多年来,读者们反馈给作家的、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几个呢?(可能是读者给出版社写信或者在互动见面会里提到的最多的6个问题?)故而小说的作者想借30年后简体中文版的首发,对读者进行回馈?毕竟中国读者群很大,作者可能比较重视,也借机会明确解答更多读者的疑问——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吧。

网上没有查到任何关于小说末尾《解说》的资料,于是我看到豆瓣鉴书团的“蝶之羽翼”写的书评后,留言请教该《解说》是否是作者为此次中文版的新发而作的?因为他是出版社合作的书评人和首批国内读者,写的书评里是直接把《解说》作为原作者所写而分析的,我想内部人士的反馈比较权威。晚上得到“蝶之羽翼”的回复是:“据内部消息可以确定不是井上写的(当时写这篇书评时还不知道此消息)但具体是谁写的出版社方面拒绝透露。根据行文特点,应该是一个与井上关系很好的日本推理大家。”

这就有意思了,确定不是作者所写,那会是谁呢?带着疑问,我仔细的重读了一遍《解说》。开篇引用的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七重外壳》小说里的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怀疑。咱们的国际影响力日渐强大,外国作家引用中国作家话语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于是我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又把《七重外壳》快速阅读了一遍,得到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在豆瓣《克莱因壶》书评最下面,有人写了标题为“激动之余的气愤”的文章,写于2012年台版独步文化发表小说的次年,书评人看完小说很“激动”,但发现小时候读过王晋康写的一篇《四重紧身衣》的科幻小说(晚于《克莱因壶》),当年他认为是神作,但事后看来是仅“人名地名换一下”的抄袭制作,于是“气愤”;二是成书于1999年的《七重外壳》,我读完也感觉跟《克莱因壶》内容十分相似(主人公为姐夫的公司测试全新VR,多次进入后分不清虚拟和现实)。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在不同地点同时发明微积分的翻版么?不,王晋康的晚了整10年。可见王的两篇重要作品,都有“抄袭”《克莱因壶》的“嫌疑”(俺没有确凿证据,所以都会用“嫌疑”或者“疑似”这种谨慎字眼,估计随着新版在国内的畅销,会有更多的读者加入到讨论是否涉嫌抄袭之列)。于是,到此为止,关于《解说》是否为原作者所写的疑问,即使没有“蝶之羽翼”的回复,也被彻底的击碎,因为井上泉绝对不会引用一个疑似“抄袭者”的作品里的话语!那同样的道理,“蝶之羽翼”推断的、与井上泉关系很好的日本推理大家写这篇《解说》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小——因为好朋友也不会写篇这个来摆自己一道。甚至这篇文章,是日本人写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了。这句引言起到了多米诺第一张骨牌的作用。

如果不是日本人写的,那就是中国人写的喽,会是谁呢?还是按之前的常理推断,一般书评人,恐怕没有这个“胆量”。即使是出版社故弄玄虚,就请了个“一般”书评人大胆写这么一篇,但如果事后被广大读者知晓,恐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还不如干脆不放,费力不讨好的事,出版社应该不会做吧。那会是作家写的吗?首先“王晋康”三个字映入脑海。因为对自己的作品熟悉,就顺便从中引用了一段,也有这个可能性。而且下面注释里提到,是跟刘慈欣齐名。然而现在刘慈欣几乎无人不晓,但对于不太关注科幻文学的我,以前确实没听说过“王晋康”。在注释里安排成俩人齐名,似有“南慕容”贴呼“北乔峰”之嫌,会不会是借此书顺便扩大一下自己的影响?不得而知。但马上我就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即使能借机扬名,但其后果就是有更多的读者看完《克莱因壶》马上去看《七重外壳》,并把两者相比较,反而会弄巧成拙。且老爷子已经71了,估计没有精力去鼓捣这些。

Who can do?写这篇《解说》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熟读通透日文原版或者台版小说(《解说》里的好多注释都有日文,可见得具备相当的日语水平,恐怕仅熟读台版小说也无法胜任),二是具备相当推理or科幻小说创作能力的人。这样的人肯定有,但是不多,而且得恰好能被出版社发现并邀请来写这篇文章,那就太难找了。正当我写到这里卡壳时,顺手把之前摘下来的《克莱因壶》的书皮套到了书上,此时忽然眼前一亮,看到了关于译者的介绍(之前为了方便阅读,开始就把书皮摘了,没注意到里面还有文字)——“张舟,由推理而结缘的一对爱侣,小张以翻译和研究鉴赏为主,小舟以小说创作为主,齐心协力,携手追逐两人的推理之梦”。这就对了!这篇《解说》可是既有鉴赏分析,又有创作元素呢。而且译者对原作理解最透彻,更会注意到小说里那些言而未尽的东西,翻译结束后再顺带写一篇有创意的《解说》一起交给出版社,似乎也顺理成章。因此我觉得两人合作写出这篇《解说》的可能性直线上升。之前之所以忽略了,一是习惯认为“译者”是忠于原著的翻译而非创作者(民国有很多能译有能著的大师,但当代像“小刘”刘宇昆这种既能翻译《三体》,又能写科幻小说的实在凤毛麟角),二是《解说》注释里很多日文的词汇,比如“土壇場まで行かないとあきらめない”、“バーチャルアイドルの殺人”会把人误导到此文为日本人所写上去。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书应该是两个人共同的劳动成果,才会署共同的笔名吧(讽刺的是《克莱因壶》本身就是井上独立完成但署了冈嶋二人的名,想想是因为作为合作八年后的“离婚协议书”,井上应该不计较这些了)但换做我们一般人,比如我自己,总不会因为伉俪情深而把自己的老婆的名字或者跟老婆合体的笔名署到我独立完成的著作下面吧。。。

以上就是我对《解说》一文真实作者的推论。其实是阅读之外附加的自娱自乐,可能事后证明我这是一派胡言^^不过讲真,这篇《解说》的水平还是很高的,解释了很多原作中悬而未答的问题,丰富了原作的内容,加入了《九重凶间》这一精彩的章节,还有跟作者的对话也颇具新意。除了最后出现“外星人”让我感觉很突兀以外(可能当代有这样的思维定式,把说不明白的事情归到外星人头上,之前蔡骏有篇小说最后也是把前面所有匪夷所思的悬念归为外星人所为)但我觉得大多数读者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就是一旦知道这并非原作者而为时,心理上就会大打折扣吧。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