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下载地址
小径分岔的花园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epub
内容简介
本书为1941年的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七篇。其中,《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侦探小说,讲述一桩罪行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谜语,或者说寓言,而谜底正是时间。
作者简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 一八九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少年时随家人旅居欧洲。 一九二三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一九二五年出版第一部随笔集《探讨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逐步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代表诗集《圣马丁札记》、《老虎的金黄》,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随笔集《永恒史》、《探讨别集》等更为其赢得国际声誉。译有王尔德、吴尔夫、福克纳等作家作品。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获得阿根廷国家文学奖、福门托国际出版奖、耶路撒冷奖、巴尔赞奖、奇诺·德尔杜卡奖、塞万提斯奖等多个文学大奖。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病逝于瑞士日内瓦。 王永年,著名翻译家,浙江定海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曾任中学俄语教师、外国文学编辑,一九五九年起担任新华社西班牙语译审,曾派驻墨西哥等西语系国家,他的西班牙语文学译著有巴勃罗·聂鲁达的诗和散文、加西亚、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等,还译有《耶路撒冷的解放》、《十日谈》、《欧·亨利小说全集》、《伊甸之东》、《在路上》等多部名作。译者徐鹤林,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长期从事西班牙语教学工作,编著多部西班牙语教材教辅图书。
读书笔记
薄薄的一本,一共只有99页,竟然塞进了七个短篇小说。可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个人感觉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几百万字的鸿篇巨作。
水平差的作者,为了表达一个想法,堆砌着人物和情节,加上直白的心理描写,恨不得直接亲自入戏,用作者的画外音告诉读者:“我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读明白了吗?”
水平好一些的作者,人物自然地展现自我,情节自然地起承转合,想表达的情绪,也自然地流淌出来,让读者浸润在其中。
而特别的作者,有两种。
一种是把精华藏在文字的深处,如果读者们只是浮光掠影地一瞥,或者是领悟力不够,便就会错过深埋地下的宝藏,为表面的浮华,或欣喜,或失望。
另一种是把精华藏在文字所辐射出的无数幻影之中。读者们只要有心观察,总能让幻影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具象,但却完全无法分辨,这个具象究竟是作者造出来想要迷惑或误导读者的,还是隐藏在其中想要真心表达的。
博尔赫斯,自然属于后面这一种。
另一方面,从读者角度出发,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人读完,会懵逼地脱口而出:“什么鬼?!”然后把博尔赫斯的其它作品从自己的书单里删除。
第二类人读完,苦思半晌,会意识到这书有那么点儿意思,然后搜肠刮肚地憋出一点感想来,给自己贴上“读过博尔赫斯”的标签,但在面对博尔赫斯的其它作品时,总会多多少少露些怯,踌躇再三也不敢翻开新书。
第三类人,打开书之后不久,就会被完全吸引住,然后不由自主地陷入那个迷幻的、扭曲的、错乱的、深邃的世界里,在其中徘徊、惊叹、困惑、沉醉。博尔赫斯作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可以随意地拨弄这个世界的摆设,以满足他热衷于捉弄读者的爱好。
第四类人,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博尔赫斯的世界,并表示赞叹,但本身不需要陷入其中,只需要保持冷眼旁观的姿态。这类人,是有资格坐在博尔赫斯对面,敬上一支烟,或是满上一壶酒,和他相谈甚欢的。
至于我,大概努力往上够一够,可以挤进第三类人里吧。作为这类最易被博尔赫斯戏弄地晕头转向的读者,我所要讲的对《小径分岔的花园》的理解,也只能完完全全只是自己的理解了。
-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通过描写一本不存在的书,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构成世界的是认识,而不是物质。换言之,这个世界的哲学体系是一元论,也就是彻底的唯心论。
要理解这个完全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之上的世界,是不能囿于成见的,但我们现有的理性推理能力也有用武之地——如果物质本身不再确定,那么一切名字便只具有比喻的意义,而非指向的实意。“白马非马”的论辩里,再没有“马”这个物体,而只有“白马”,且非代表“白色的马”的含义。
也就是说,名词组成的现实将失去同一性和普遍性,不再被世人一致认可,而诗意物体的数量,将会是无穷大的。
“宇宙是一系列思维过程,不在空间展开,而在时间中延续。”
可是这样的时间,也是难以琢磨的:“目前不能确定;将来并不真实,只是目前的希望;过去也不真实,只是目前的记忆。”
如此动荡而混乱的世界,是否会让你感到荒谬而不适?当然会。可是如果我们能抛去人类的傲慢和自大,谦卑地、静心地想一想: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的有序,和所探明的宇宙所呈现的混乱,有这么巨大的反差?为什么我们认为世界就应该是有序的?这背后所依据的自信从何而来?
- 《「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
一个虚构的作家,在创作一个想要比肩《堂·吉诃德》的虚构作品。
很艰涩的一篇,尤其是其中的几十本清单,博尔赫斯说他是有意为之,我至今还想不明白这其中的玄妙。
就整体而言,我能体会到的是作家或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所遇到的难题。创作,是应该源于生活,还是无中生有?如果是前者,难免沾染上世俗的气息,无法臻达完美的境界;如果是后者,像堂·吉诃德这样达到至纯之境的作品,固然理想,可是无迹可寻。
伟大作品的产生,是富有偶然性的。或是倚赖人类随机的冲动,或是指望上天赐予的鲜有的灵感。没有固定的模式,难以捉摸,更难以复制。 因此梅纳德无数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一边在紧张地创作,一边偷偷摸摸地焚烧手稿。这样的创作历程,像是绝望的挣扎,充满着虚幻的感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皮埃尔·梅纳德写出与塞万提斯一字不差的段落时(当时我反复对比着这两段,以为自己看错了),博尔赫斯反而认为皮埃尔·梅纳德笔下“丰富多彩的程度几乎是塞万提斯望尘莫及的”,因为:“三百年不是白白过去的,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复杂的事情。只要提其中的一件就够了:《吉诃德》本身。”
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时代下展现出不同的意义?这便又有些反讽的味道在了。
3.《环形废墟》
纯虚构小说,讲一个魔法师要通过梦境来创造一个世间没有出现过的人。
梦境和现实是颠倒的,创造的过程只能在梦境中实现,而醒来只是为了休息和汲取能量。长期努力之后,少年终于被创造出来,有完整的肉体,和灵魂的细节。和真实的人唯一的区别,是他不会被火烧伤。
为了避免让少年知道他只是个创造出来的幻影,魔法师竭力避免他和火接触,因为如果他知道自己并非真实存在时,会是多么的沮丧和无助。然后,废墟出现了大火,魔法师决定在火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到此为止,我会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故事。结果读到最后两句时,感觉像一道闪电闪过我的脑海——“假如他不再梦见你……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梦中的幻影。”
是的,魔法师并没有在火中被烧死,然后他意识到了,原来自己也只是另一个人在梦中创造的幻影。
这结尾太漂亮了,一下子各种思考纷至沓来:
首先是宇宙可能的嵌套模式。魔法师创造了少年这个宇宙,同时魔法师的创造者创造了魔法师这个宇宙。两端可以无限延伸,所有的宇宙,都只是嵌套链中的宇宙之一。这是空间之链。
其次是命运的轮回。存在的意义和行为的准则都由前世所决定。前世决定今生,今生决定下世。这是时间之链、因果之链。
再者,梦和现实被揉搓在了一起,真实和虚幻的边界彻底模糊。人们迷失在庄周梦蝶的疑问里,找不到答案。在这种时间的虚无中,存在和真实失去了意义。
最后,博尔赫斯试图给出对抗虚无的方法:死亡。魔法师希望通过在火中自焚,结束自己“有意义”的一生。因为通过死亡,可以割裂现实和虚幻,从而给生命以尊严,给存在以证明,实现反抗荒诞和虚无的目的。
可惜魔法师失败了,失去了死亡的机会,反而让他意识到自己幻影的本质,意识到自己虚假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无意义”的一生。博尔赫斯对死亡的理解和推崇,通过魔法师的悲剧,以一种让读者感到惊恐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4.《巴比伦彩票》
同样是虚构类小说,但这篇和现实的距离终于是近了一些。一个彩票公司,通过发明并升级彩票的各种玩法,使彩票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最终建立起了巨大的权威,成为实质性上的政府。
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由隐喻带来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是民主和集中的悖论。基于民主制度的巴比伦人社会,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彩票活动的开展,结果却给予了彩票公司以专制的机会,通过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实现最终的极权主义。
另一方面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界限。彩票是世界秩序中插入的一种偶然性。可是当彩票的奖惩模式不断升级,它的影响力也随之无限扩大,这样的偶然性会在宇宙中引起定期的混乱。
此处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两点:
一,如果极小的偶然性,都有可能升级为颠覆世界的有序的大混乱,那我们的世界,看起来还如此的有序,是否更是一种存在概率很低的偶然?
二,我们生活中所见的混乱,是否源自于类似彩票公司的存在,这类“公司”,或者是与这种公司同本同源的其它组织,在不可见处对我们现实世界的控制,已经达到了怎样的强度?
5.《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
这是一篇对虚构的假想书的点评和注释。
博尔赫斯在这篇里,尽情表达了对模仿的不屑和讽刺。
“在他看来,没有哪门学问比历史更差劲了”,因为历史代表着温故知新,“新”总是产生于“旧”的基础之上,摆脱不了借鉴和模仿的元素。与沉浸在历史中相类似的,“毫无主见地抱住过去的书不放”也是值得惋惜的。
“他还断言,在文学所能提供的种种幸福感中间,最高级的是创新。由于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种幸福感,许多人只能满足于模仿。”
这样想来,我现在写书评的行为,也被包括被博尔赫斯鄙视的范围之内。
6.《通天塔图书馆》
幻想中的世界存在的形式。或者说就是博尔赫斯本人对于世界的理解。
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图书馆,由无数个六角形回廊组成。这个世界有二十几个书写符号,图书馆的书架上包括了这二十几个书写符号排列组合所组成的所有的书籍。
理论上,这座图书馆包含了世界上所有已经写出的,或是还未写出的,所有最完美的书。只是人类并无法在无穷的书籍里,按图索骥地寻找出来,因而这些完美的存在,只带着魅惑的希望,而没有实际的意义。
再者,这二十几个书写符号,会组成数量庞大的无意义的词句,进而产生无数无意义的书籍。甚至可以说,图书馆里的大部分书籍都是无意义的。这也说明博尔赫斯所认知的这个世界,无序和混乱,是存在于有序之下的真正本质。
这其中包括,书籍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带来知识自身的混乱,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和谬论层出不穷,对真理的解读模糊且没有统一的可信服的标准,等等。如果连知识本身都混乱不堪,那追求世界有序的目标便更无从谈起。
好在,博尔赫斯又写到:“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这告诉了我们,无序和有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无穷的尺度下,无序的重复便成了有序。
这个理解,对博尔赫斯来说,对读者来说,都是不小的安慰:“有了那个美妙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宽慰”。
关于无限的理解也很有趣:“庞大的图书馆是无用的,严格说来,只要一本书就够了,这本书…纸张极薄,页数无限多。”让人想到著名的芝诺悖论,以及《庄子·天下篇》中所提到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7.《小径分岔的花园》
最后的压轴是一部推理小说。在看过了各种类型的虚构之后,这篇以二战为背景,以中国人作主角,谈着云南总督和红楼梦,带着浓重的中国历史气息的小说,感觉画风转变得太剧烈了。
然而,所谓的推理,只不过是外壳,发挥一些因果关系的作用而已。小说的关键,都隐藏在主角在花园内和配角的对话中。
这篇虽然是主打,但其实比前面几篇更好懂,因此解读的人也很多。在我看来无非是平行宇宙的概念,通过时间这个独立的维度所实现。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时间不具有单一性和绝对性,可以是不断分裂而产生出的无数并行。因而基于时间所存在的宇宙,在每一个时间点上都可以可能出一个新的来。
类似于薛定谔的猫,当处于量子态时,猫同时处于“生”和“死”的叠加状态中。而当出现观察者,波函数坍缩时,宇宙一分为二,分别是“猫还活着”和“猫死了”这两个平行宇宙。
因此在小说中,博尔赫斯写道:“我觉得房屋四周潮湿的花园充斥着无数看不见的人,那些人是艾伯特和我,隐藏在时间的其他维度中。”这就好比处在量子状态中的我,看到了平行宇宙的量子叠加态。而当我抬起头时,这些看不见的人都消失了,这说明量子态坍缩,我只能看到自己所身处的单一宇宙。
以下这段有必要引用一下:“他认为世界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 ”
这正是博尔赫斯所说的:“在一段不明确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抽象地领悟了这个世界。”
8.总结
全书最后,有整整三页的空白页。估计是编辑觉得读者看完之后会有无数感想,不吐不快,于是善解人意地提供了发泄的工具吧。
回想全书,博尔赫斯一直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着他对这个宇宙的形式和规律的理解。对这样的理解,我们又可以作出许多种猜想和解读。
在我看来,想读懂博尔赫斯,关键不在智商,而在见识。换言之,是眼界的开阔,知识储备的丰厚,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思想的高度。我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以上,多少能有一些解读不至于差之千里而贻笑大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