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第6版) (罗兰·米勒)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亲密关系(第6版) (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mobi

关注公众号《好书评》,回复“豆瓣图书250”,即刻获得下载密码

内容简介

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一夜情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米勒教授在本书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澄清了通俗心理学所宣扬的经验之谈,甚至某些错误观点。 本书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 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 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因此科学地认识亲密关系,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本书既适合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能给他们带来启发与灵感,也适合每个想爱情甜蜜、婚姻长久、人生幸福的普通读者。

作者简介

罗兰·米勒(Rowland S. Miller),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73年获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76年和1978年获佛罗里达大学社会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78年至今一直在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讲授亲密关系课程,因教学与研究优秀曾获人际关系研究国际协会的教学奖、美国心理协会(APA)和国际心理学荣誉学会(Psi Chi)的 Edwin B. Newman 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心理学、社会情绪(如尴尬、耻辱)、亲密关系等,现在侧重亲密关系的维持过程。著有《亲密关系》《尴尬:日常生活中的镇定与险境》。

读书笔记

大地上冷风咆哮,

无意间激起人心颤抖,

众人纷纷颈项封闭。

你揉搓冰凉的手掌,

颤抖地走向寓所下,

抬眼眼前突现街角的女孩,

小手深入男友口袋,温暖不尽……

他们欢笑灿烂,活力四溢,

眉眼间洋溢幸福甜蜜;

你,

孤独前行,坐立难安,

欲言又止,声音含糊,

唯有阿巴阿巴阿巴……

痛,真的是太痛了!被情侣刺客刺到了?

恋爱和婚姻一直是无尽话题。人们渴望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最高的认同和牵系,却又忐忑不安,担心奉献和牺牲会带来最深的伤害。

关于为何婚恋之路如此艰难,我们一直在寻求答案。

带你读读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

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亲密关系”!

01《亲密关系》爱情圣经?恋爱手册?

这本书和其他读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本学术著作。

本书聚焦于所谓的”亲密关系”,探究人们在这种关系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相互交织的。米勒教授综合了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将其著述成书。这样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需要运用特定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而我们通常讨论的”亲密关系”更加深刻地涉及了”人性”,与人的联系息息相关。相比于简单的归纳演绎,对人性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全面理解远非仅凭逻辑推理所能解释透彻的。它需要我们用心贯通,去领会其中的深意。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关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爱”的本质。这个问题无法通过科学方法进行证明,甚至无法用理性分析来解答。因此,我们不能指望《亲密关系》这本社会科学著作能给我们提供一套标准答案,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视角。

那么,我们阅读《亲密关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眼睛之外的眼睛”。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探索亲密关系的本质。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考框架和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应对亲密关系中的挑战与难题。

在明确如何阅读这本书的前提下,

就让我们一起来翻开它看看吧~

02 吸引力:亲密关系开始于外貌?

经过研究,《亲密关系》这本书得出了以下结论: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的最基本假设是,他人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具有奖赏性意义(Clore&Byrne,1974)。吸引力受到两种类型奖赏的影响:直接奖赏与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

直接奖赏指的是他人明显地给予我们的愉悦感。如果他人对我们充满兴趣和赞许,我们会感到非常愉悦。当他人聪明而美丽时,我们会欣赏这些迷人的个人特质。如果他人能为我们带来物质利益,比如金钱或地位,我们将更乐意接受这些好处。一般来说,他人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他们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这个结论强调了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产生吸引力的动机与奖赏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直接奖赏对于吸引力的重要影响。它提醒我们关注亲密关系中的相互交流和赋予他人的积极情感,以及我们对他人的个人特质和物质利益的诉求。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感到有点失落了,甚至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如果我长得再好看一点,

是不是Ta就喜欢我了……”

确实,美有时候更容易被认为是好的,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偏好是古老时期进化而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爱的表达 ❤️

诚然,初次见面时外貌可能对吸引力产生较大影响,但决定一段亲密关系的走向要考虑的因素远远不止于此。

所以归根结底,“美丽”或许能引起一段关系的开始,却从不能保证一段关系的持续。一段长久的关系与良好的沟通、平等的交换、冲突的解决,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亲密关系的维系更是一场爱的艺术,有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话题。

03 婚姻的宿命信念

关于婚姻问题,很多人存在一个困惑:相对于包办婚姻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婚姻更为民主。直觉上,当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心仪的伴侣时,婚姻应该会变得更美满、长久。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自行选择伴侣似乎并没有使婚姻变得更简单,也没有使人们永远幸福下去。

这本《亲密关系》的书中引用了来自荷兰和德国的大型追踪研究。研究人员找到一批参与者,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问询,然后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寻找这批人并提问,有时间隔几个月,有时甚至几年。

通过这样的研究设计,研究者发现,在人们开始约会、同居、结婚的初期,他们会体验到显著增加的幸福感。然而,几年之后,这种快乐感会减少,使人们的幸福感回归到婚前的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作者罗兰·米勒指出,现代社会中,伴随着自由浪漫的婚姻观的进步,也带来了许多与幸福婚姻享受无益的迷思。比如,认为每个人只可能有一个完美的真爱,认为真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还有一些具体的观点,比如认为每次性生活都应该完美无缺;认为真正深爱对方的人应该默契无间,从不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吵等等。

这些想法听起来很美好,但罗兰·米勒指出,它们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宿命信念”。宿命信念背后的假设是,美好的姻缘是注定的,因此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寻找与自己天生一对的人。如果你找到了正确的人,恭喜你,婚后你们可以轻松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充满甜蜜;如果你找错了人,那么结婚后就是”悲惨世界”,无法挽救了。

04 沟通障碍

除了浪漫爱情的不切实际幻想这种现代文化思潮,婚姻中还存在一个常常被忽视的事实,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人与人的沟通,并非仅限于婚姻关系。然而,在婚姻中,人们对沟通的期望远远超出了普通路人之间的沟通——正如之前提到的那种浪漫爱情的幻想,期待双方始终能够默契无需解释。

人们期望婚姻中的沟通成本较低;理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了解应更为深入,沟通也应更加顺畅。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研究实际发现,已婚夫妻对彼此的个性认知确实比恋爱中的情侣或一般朋友更为准确。他们更了解彼此的性格特点,无论是外向还是内向,做事风格的可靠程度等等。

但是,了解对方的个性,并不代表能够准确体察对方在具体情境下的具体心思,并且做出相应的回应。

曾有一些实验,探讨婚姻中的非言语沟通,即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方式的交流。这种非言语沟通异常微妙,其解读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夫妻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技巧。

这种沟通的有效性既依赖于信息传递者是否表达清楚,也依赖于信息接收者是否能够准确理解伴侣的意思,甚至能够通过一个眼神瞬间领悟对方的心意。

研究人员会要求参与研究的夫妻录制一系列单人短视频。在这些视频中,参与者将收到特定场景的指导,并要在视频中表演这些假设情境。

这些场景有些传递积极情绪,例如开心和惊喜;有些传递消极情绪,例如愤怒和失望;还有一些情绪相对中性。录制完成后,研究人员将这些视频展示给观众,观众需要猜测视频中人物想表达的是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还是中性情绪。

举个例子:假设夫妻小明和小红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告诉小红,在视频中扮演一个假设场景,即从丈夫小明那里“收到一个不喜欢的礼物”,然后小红需要对丈夫说“哇,这个礼物好惊喜啊!”。

收到视频的小明则需要解读:小红在这个视频中所表达的,究竟是她真正感到非常惊喜?还是对礼物不太满意,但心里其实更想要其他的东西?还是说小红此时已经被气到生气了?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有挑战性,因为相同的词句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情绪。小红可能会说:“哇!这个礼物好惊喜 ”,也可能说:“哇…这个礼物好惊喜 ”。

通过一系列实验还发现了一项有趣的发现:那些婚姻关系不良的男性居然会误解妻子传递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在陌生人看来都是清晰明确的。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误解毫不知情,还自以为沟通得很好,自信地说:“我们夫妻之间是相互理解的。”

相反,那些婚姻关系比较良好的男性对自己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和传达能力却有更加现实的认知。

这项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在准确判断配偶情绪方面,婚姻时间较短的配偶比婚龄较长的配偶更准确。

这个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因为我们通常期望婚姻时间越长的夫妻更能理解彼此的想法。不过,罗兰·米勒曾说:“这个结果其实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久经沙场的夫妻们已经感到疲惫,早已失去了新婚夫妻那种全力以赴互相理解的动力。

这些心理学研究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婚姻生活的困难所在——对于与伴侣的沟通,人们往往有着较高的期望,但实际能力却有限。

05 过好日子,“听话”很重要

所以,“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哪怕是婚姻这样亲密的关系也躲不过。

目前很多关于婚姻沟通的建议,比较侧重于“说”,这里想补充一下“听”这个方面。听人说话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

关于“听”,常见的误解有哪些?刚才已经提到,人们会幻想自己和对象应该是心意相通的,双方应该很容易相互“get”,但这其实是一种迷思。它不仅会让人们该说的话不说,比如觉得“这个事还要我来说吗?!”,也会让人该听的时候没有听,误以为自己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罗兰·米勒写了这么一个例子: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咱们家住了。丈夫:(发怒)我妈怎么了?你老是拿我妈说事,你真是个……(以下省略五百字)在这里,丈夫为什么这么生气?因为他认为他理解了妻子的意思——“我讨厌你妈,我不想让她来住”。这固然是一种可能性,但也有可能是,妻子并不反感婆婆来住,但是最近太忙,婆婆来了自己肯定抽不出空来陪她。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概念,叫“积极倾听” (active listening)。“积极倾听”假设,在我们听别人说话,或用其他方式接收他人信息时,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有两个任务需要完成:一是认知方面的,也就是要准确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二是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的,就是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在乎他说的话。要同时完成“认知”和“关注”这两个任务,有一个具体的小方法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对方讲的话。听起来还挺简单的,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呢?首先,它向对方传达了关注和理解——“你说的,我有在听,我有听到”。其次,在组织语言复述对方的话的时候,人们可以给自己争取一些时间,想一想对方在说什么,也可以帮助拖延一下对话的节奏,让双方情绪上都缓一缓,而不是马上“爆炸”。第三,这给了对方一个机会,去听他自己刚才说了什么,去听一听自己说的话在别人耳朵里是什么样子的。

第四,这样的做法也给了说话人一个机会,去纠正听话人在理解上的错误。再彼此了解的夫妻,不免偶尔还是会猜错对方的意图。在听别人说话时,通过“复述对方说话”的这么一个“考核机制”,发现自己理解的错误,就可以避免基于这个错误的进一步冲突。

除非是极其了解婚姻内情的人,否则很难给出真正适用的建议。有时候建议不恰当,反而可能给人带来压力和自责。

更多内容可以去书中寻找。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