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观天下 (李光耀)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李光耀观天下 (李光耀) .mobi

关注公众号《好书评》,回复“豆瓣图书250”,即刻获得下载密码

内容简介

★ 李光耀是亚洲的传奇人物,因为他极强的领导能力和治国才能而倍受尊敬。——潘基文 ★ 李光耀对亚洲动态及经济管理的意见及见解,深受世上人尊重。——奥巴马 ★ 《李光耀观天下》对世界广泛的课题做了独特和坦率的分析,将半个世纪以来其他领袖向李光耀请教的精辟见解展现于前。——基辛格 李光耀绝笔,每个想认识他的人都应该买一本。 这本书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

作者简介

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开国元首)、新加坡最高领导人。李光耀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新加坡国父”。他不仅是现今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也是亚洲乃至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2015年3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

读书笔记

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 是《李光耀观天下》这本书的英文名。这本书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先生于90岁时写的,书中极为坦诚且(几乎)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观察与反思。

因为坦诚,所以读来非常过瘾;因为毫无保留,所以让普通老百姓都得以窥见:一个政绩卓著的领导人,到底是如何分析和思考国家治理的。

说到治理国家,每个人当然都有自己的基本想象。但读完之后,还是在很多方面让我非常惊叹。其中,历史和人口,是我觉得特别有趣,很想跟你们分享的2个主题。

「历史越久,症结越深,越需要洞察和臣服」

我之前对历史的感知更多是书架上的读本,事不关己,束之高阁。而且明明我们自己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抛弃文化和传统啊,它能有多大影响呢?但是显然得到这个结论仅仅是因为我无知。基于对历史的洞察,李光耀先生有很多大胆的论断。

最惊人的一个当然是关于中国的。李先生认为:无论中国制度如何变革,一定只会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理由是: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多年了,而中国的历史反复上演着同一个规律:只要中央政权强大,国家就很安全,一旦中央政权虚弱,国家就陷入动乱。所以他坚信这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深刻教训,一定已经印刻在每个中国老百姓的观念和原则里,几乎不可能被撼动( 而且这个认知的时间甚至比共产主义时间要更久)( 扪心自问,我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很难不认同这一点)。

更有趣的是,李光耀先生其实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12岁入读新加坡英校莱佛士书院,成年后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你很容易想象他对西方民主是有更高认可度的。他自己在谈到印度时都说,想为印度加油,因为它是一个民主国家。所以很难得的是,他其实并没有执着于这一点,在这个问题(或者很多问题上)都以务实优先,就如他自己所说:“后来也慢慢意识到:民主制度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无法为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 而且社会有些根本势力是难以改变的,历史越悠久的国家越是如此。”

嗯,历史悠久的国家,除了中国,还有印度。

如果说中国从历史中获得了不一样的选择,那印度从历史中获得的,可能是别无选择。

先插播一段极其相似的历史,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秦国几乎是在同一时期用武力统一了大片疆土,但因为领导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治理方式(前者尊重和保护多元文化,后者专制暴政,焚书坑儒 )这两个国家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分崩离析,后者逐步统一。虽然古希腊哲学在前者的保护下得以喘息和留存,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却不得不说,文化统一才是关键。文化统一让国家统一有了可能。

而今天的印度,似乎某种程度上再现的是亚历山大帝国的困境。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境内使用的民族语言超过400种。文化不统一的一个典型困境就是:你甚至都无法用一种语言同时向全国人民发表讲话,因为总有一部分人听不懂。由此可以想见国家治理的效率之低。而印度大名鼎鼎的种姓制度,则让这个种族难以弥合的困境雪上加霜。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不同文化阶层的老百姓是不太会选择通婚的( 通婚后更高阶层的权利会被剥夺 ),阶层和种族沟壑以肉眼可见的方式被固化,极其优秀的人则纷纷流向了国外。

所以一方面,李光耀先生说,印度需要一个更强势的政府。另一方面,他大概还是比较悲观:即使是一个强势的政府,也不知道能不能真正实现融合统一吧。

「人口与生育率困境」

生育对普通人来说是个很微观甚至感性的问题。身边已经有不少朋友说不喜欢或者不想要娃了。作为个人选择,当然无可厚非。但麻烦的是,当很多人都做了同样的选择时,整个社会又不得不面对因为这个选择带来的群体困境:年轻人是能创造GDP的,而老年人只能消耗GDP,如果年轻人不够,或者老年人太多,创造和消耗就不能良性运转下去。最后的局面很可能是退休的老人不得不重新执业,年轻人则在重压下自暴自弃…. 而这些,都是被低生育率紧紧扼住咽喉的日本正在上演的历史。

所以李先生说,「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实不为过。

但低生育率其实是个全球性问题,只不过日本走在前面罢了。根据CIA(对就是那个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的2018年1月1日最新生育率数据,日本是1.4,中国也只有1.6,美国1.87,而新加坡则全球垫底:0.83。( 注:生育率是Total fertility rate(综合生育率),就是一个国家的的妇女在育龄期内生育的子女总数。通常来说要达到2.1的人口替代水平才能让人口总数保持稳定,低于2.1人口就会越来越少。虽然生育率太低不行,但生育率太高也会有新的问题,比如新生儿温饱与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妇女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是目前生育率2.4的印度面临的问题,也是二十多年前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所希望控制的问题。)

不知道李先生如果知道在成书3年后,新加坡生育率从1.15继续跌至0.83会作何感想。当然可能他早有准备:当女性更多进入劳动力市场,教育水平和社会角色有较大调整后,生育意愿下降是无可避免的趋势。而新加坡也早就开始大力引进外来移民以缓解劳动力压力,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新加坡生育率比日本还低,但是经济活力和前景比日本要更可观的原因。低生育率的常规策略是增加新生儿补贴和引进移民,前者已经被证明收效甚微,后者才是相对有效的手段。但很可惜日本是一个自我识别度过高的民族,对外来移民的接受和包容度有限,导致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折在了自己手里。

在评价日本时,李先生甚至给出了:如果我是个日本人,且会英语,大概会选择移民这样悲观的结论。

「新加坡奇迹」

最近在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他常常讲到一个政府的困境是,有时候完全交给市场是效率最高的,但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又不得不插手干预,满足不合理预期,以安抚大众情绪。而这还仅仅是国家治理之难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读这本书,对国家治理举步维艰的体会又深了一层。这里有太多个人与群体,道德与利益,平等和效率,传统与变革的矛盾冲突,虽然很有趣,但真的太难太难了。

而新加坡的难度,应该是平均水平的4次方吧。人少,地小,没靠山,还是个多种族国家…… 我在新加坡历史博物馆里看到了一段很珍贵的视频:是当时新加坡被迫退出马来西亚时,李先生向全国人民发表的讲话。画面里他看起来消沉,但并没有犹豫。他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但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大意)。

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 新加坡在他的带领下,不仅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多民族融合,经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人均GDP亚太区第一(近6万美元)。不仅如此,政府也因廉洁稳定高效而享誉全球(虽然近些年政府和国家面临新的问题,但仍高出平均水平太多)。而我也在去年亲眼见证了这个,我当时非常惊叹地认为是「理想主义」的国家和社会。当然这也是让我对李先生产生极大兴趣,促使我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去年的游记在这里👉新加坡记行。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角度,也许可以提供更立体的感受吧)。

对李光耀先生本人,我讲不出更多赞美之词了。本书最后有对他个人的一些采访,他是如此客观而洒脱,让我觉得他其实根本不需要赞美,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希望做更多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最后的最后」

终于写完了….

其实是深知自己没有能力评价这本书的,只能像读书时一样,在旁边拿个小板凳做做笔记罢了。翻译过佛经的鸠摩罗什曾经说:翻译如同「嚼饭喂人」。我不知道读读书笔记是不是差不多的感受….但是不管了,我实在太喜欢这本书,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向你们表达「没读这本书简直丧失了很多人生乐趣」的drama之情….

其实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所以,你要不要也来搬个小板凳,顺便借我抄抄你的读书笔记呢?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