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 马伯庸全新历史纪实作品,一本值得收藏的明朝历史书 ★ 六件罕为人知的明代档案,六个尘封已久的民生往事 ★ 生动的基层治政手册,于细微处读懂真正的古代中国 ★ 这本书娓娓道来,用笔绵密细致。读者读来也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细节当中,编织起一个复杂的大明帝国。——张宏杰 —————————– —————————————————-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是如何在重大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的。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嘉靖法律大戏。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一个坐落于后湖(玄武湖)中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了解明代的基层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挟入朝廷斗争的。 作者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作者简介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得主,有“文字鬼才”之誉。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文字风格充满奇趣”。代表作:《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草原动物园》
读书笔记
一. 王朝的衰落
在我看到马伯庸这本新书的时候,第一直觉就是应该配着万历十五年一起看,显微镜下的大明趣味盎然,看的时候往往忍俊不禁,万历十五年文风冷静自持,看的时候若不是专业人士或许会稍嫌平淡,但读者如能将两者互相参照,则前者的笑语中多带着刺骨冷汗,而后者的平淡如水里藏着时代大势的巨浪。
前者讲的多是庶民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小故事,无论是事关切身利益的丝绢税案,还是事关科考的龙脉之争,或者小吏间的勾心斗角,锦衣卫的构陷忠良。
而后者则浓墨重彩的描绘了万历年间朝堂之上没有硝烟的战争,精明的皇帝,谦虚的首辅,尽责的官员,以及他们身后若隐若现权相张居正的影子。
两者之间,则仿佛灯光与影子的关系,后者中角色的光彩越是显现,前者故事中的阴影就越是深刻。黄仁宇先生精工细画的王侯将相,在前者的故事中是如此高高在上的角色,如同神龙,见首而不见其尾,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猜测他们的想法,然而他们却又仿佛神灵一样强大,他们争斗的余波,都能决定性且不可逆转的影响着马伯庸故事中所有人的命运。
在看显微镜下的大明时,往往有着这样的感受,剧情的发展越是跌宕起伏,人物的弧光越是明亮照人,伴随着愉快的阅读体验,内心却越是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无奈,每一个故事到了收尾的时候,都似乎万事已定,迎来了不一定幸福但是完满的结局,但历史的脚步却不会跟着故事的收尾而停下来,仿佛黄仁宇先生所说,万历十五年仿佛是非常普通的一年,但是波涛不惊的洋面下暗潮涌动,这一年也成了他所认为大明终结的开始之年,马伯庸显微镜下的故事更不是现实的庇护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那些故事中生龙活虎的人物们以及他们在乎的家族和名声和一切,也都会随着大明的终结而迎来了极有可能暗淡无光的结局。
也因为这个原因,马伯庸故事中对于大明命运的草蛇灰线,更让读者欲罢不能。
丝绢案中苛捐杂税的沉重让江南最富庶的地区也承受不起,而税制的繁杂连娴熟的官员凭借详细的记录也难以理清。
龙脉之争则有着“刁蛮狡猾”,如同蚁群般驱之不去,即使动用军队也会死灰复燃,连乡绅和官员都无可奈何的灰户们。
胥吏案则反映了权力链条末端的猖狂与放肆,官与民难以逾越的分界线。
冤魂案内,即使庙堂之上所谓没有硝烟的权力之战,也染上了民间无辜受害者鲜血的腥味。
而全本中最为重要的黄册部分,更是由浅入深,鞭辟入里的将黄册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做了一个简单的联想。
马伯庸的这本书,将这些重要的线索完整而不失其趣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如果用绘画作比喻,这本书也许还构不成一个完整的画卷,但了解历史的人则会认为这是一张完美的速写,将一个王朝的衰落之姿描绘的淋漓尽致。
二. 江湖的声音
以我一家之言,世俗所见的江湖,如同一个戏台,有着演不尽的戏,说不完的故事。
站在台上的当然是名门正派、魔教枭雄,是青春年少间的快意恩仇。
然而江湖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了,否则的话,江湖就仿佛云间的湖泊,空中的楼阁,沾不到地气,更没有人间的味道。
戏台子上演戏,搭起台子却另有其人。
有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例如贩卖私盐的巨鲸帮、护送商人的金刀镖局,劫富济贫的连云寨。
有的是秉着朝廷大义,走冠冕堂皇的大路,例如行侠仗义的六扇门,富贵逼人的锦衣卫,阴险毒辣的东西厂。
有的则迎来送往,求的不过是财源广进,例如烟雨楼上手脚伶俐的店小二,陆羽茶馆里消息灵通的茶博士,春宵阁内中唱着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花间魁首。
戏台子上演戏,江湖人搭起了戏台子,戏台子搭在了哪里?
搭在了真正的地基上,这个地基没有那些传颂千古的故事,但是却有着滋生这些故事的土壤。
这些土壤看似肮脏,如同田地里耕种的老农、水井旁挑水的苦力、或者挖山烧灰的灰工、灰头蒙面的杂役、上下其手的胥吏,但肮脏并不妨碍土壤的肥沃。
尽管少侠们演出的故事里,不会提到大名府的油盐酱醋是什么粮食酿造的,也不会提到花石纲怎样从全国各地运到汴梁,更不会提到勾结恶霸欺压良民的故事中那些如同小小齿轮的杂役和胥吏。但江湖仍然需要这些土壤,因为老农耕种的粮食是江湖的根基,苦力们肩上沉重的负担是江湖永不停歇的血液,灰工也好杂役也好胥吏也好,都是江湖这具躯体上微不足道又不可或缺的细胞,有了他们,江湖才能吐纳来自人间的气息。
马伯庸书中没有侠客,也没有奇遇,更没有刀光剑影的故事,却比任何一本壮志凌云千回百转的侠客故事更精彩的传递了明朝江湖的声音。
丝绢案中每年2000余两银子的负担,为什么在江南一隅掀起巨大波浪,是因为承受苛捐杂税的农民已经对任何一点额外的负担忍无可忍了,任何一个之前墨守成规的官员都想不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用他们沉默的力量,将虚无缥缈的民意变成了席卷江南的民乱,以至于庞大的帝国也不得不为这些之前仅仅存在官员奏折里的“民”让步,为了平息民乱,不得不将这笔巨大的税款一笔勾销。
龙脉之争里,为了与大明科举功名息息相关的龙脉,婺源的乡贤与难以辨明身份的石灰工人“灰户”之间的争斗,本应该是一盘毫无悬念的碾压局,乡贤们作为前任官员,既有着道义上的高点,也有中央政府的支持,既争取到当地官僚的认可,更不缺少士绅豪强的鼎力相助,而灰户从另一方面来看,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灰户们宛如田野间的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有了解江湖的人才能明白这道难题的逻辑所在,对于乡贤,龙脉带来的功名利禄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灰户而言,能否开采石灰,赚取那一份口粮,却关乎自己的生存。
胥吏案内,即使是黑的看不见底的官场底层,被胥吏陷害的平民仍然敢于拼死一搏。冤魂案内,即使平民真的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那么在罪魁之一王文被冤杀的时候,江湖的味道还是从这两句话飘了出来“文之死,人皆知其诬。”,“冤死而民不思”。
以上诸事,都藏着平民百姓最深刻的苦难,更也显露着历史中最闪耀的光芒,这不是庙堂之高黄钟大吕的震耳发聩,而是江湖之远起于青萍之末的长风呼啸。
毕竟江湖之事,既是将众生哀苦萃取的一剂苦酒,也是将世间傲骨写就的英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