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得奖作者作品精选集(套装9册,含《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 .epub

关注公众号《好书评》,回复“豆瓣图书250”,即刻获得下载密码

内容简介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作者简介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她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记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读书笔记

刚刚过去的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事件30周年纪念日。1986年的那天凌晨,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炉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随风飘散,产生的辐射线剂量,相当于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总和的100倍。
事故发生时,反应炉附近的居民纷纷站到高处欣赏爆炸的绚丽火光。其中有一座桥,离反应炉很近,视野绝佳,到这座桥上观看的居民,后来都因接收了超高辐射死去,这座桥也被称为“死亡之桥”。
灾变后48小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才得到正确资讯,然而此时普里皮亚季4.3万居民已在高放射性污染中暴露两天,熔毁的反应堆底部1200吨高热的堆芯熔融物,持续以3000℃高温燃烧,向大气不断散发大量的放射性气体与尘埃。民众照常生活,没有人来告诉他们这个爆炸的含义是什么。两天后,他们才被告知需要暂时离开三天,而事实上,他们大多再也没有回来过。
与这种低效行动力相反的是,事故发生仅仅几天,关于核能、辐射、广岛长崎原子弹甚至包括X光线的书,从苏联各大图书馆里消失了。
这件事当局对民众宣称只不过是普通的爆炸,火已经灭了。而等到斯德哥尔摩检测出超标辐射指数时,苏联政府实在瞒不住,才将此事公之于众。一周的时间,不仅瑞士、法国、德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甚至日本、印度纷纷检测到辐射,这已经迅速升级为全球性灾难。
苏联公布的这起20世纪最大的核灾难死亡人数只有几十人。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幸好还有S.A.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本访谈录——《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译名,也是访谈录的开头第一句话。它出自一位最早到达现场灭火的消防员妻子之口。她亲眼看着丈夫在短短14天中溃烂到不成人形,最后痛苦地死去。“没有人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这句话多次出现在众多访谈者的口中。因此,她的丈夫穿着普通衬衣就去了反应炉,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富有深意的是,最后一篇访谈也来自于一位妻子之口。她是50万“清理人”之一的妻子。“清理人”特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后处理善后和融毁反应堆核心的人,其中包括10万士兵与40万平民,全是青壮年。近期的数据显示,他们中的五分之一,已经英年早逝,幸存的人也被疾病缠身,残疾或者丧失劳动力。
清理人的工作包含从飞机上投下沙包熄灭反应炉的大火,使用铅来中和辐射物质;从空中洒下粘液,再清理吸附辐射后落到地上的胶体等等。其中最危险的工作是清扫反应炉屋顶的大量石墨块。机器已经在超高辐射中失灵,只能靠人力来完成,他们需要在一分钟之内把石墨块搬进特制的推车里,再推到制定的地点。石墨块质量密,推车也极重,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量中,他们还要穿着沉重的铅衣。事实上,铅只能抵挡一部分辐射,而4号反应炉的辐射种类高达几百种。没有被挡住的下肢,接受了来自地面的最多辐射,这极大地损坏了他们的性功能,无可避免地产下畸变的后代。
在当时鼓吹的英雄献身主义的风潮中,大家都争抢着去做危险的工作,甚至还在反应炉屋顶插上一面苏联红旗,昭示着伟大的苏联已经战胜了核灾。纪录片中他们看着红旗欢欣鼓舞,在反应炉的墙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墓碑。这座反应炉,埋葬着数十万死于辐射的生命,数百万受灾民众的健康,以及几十万因辐射畸变的残障儿童。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还有谁的声音?有回家偷走自家门板用来放置女儿尸体的父亲,有把工作帽送给儿子结果令他死于脑瘤的清理人,有独居在“鬼村”只为守护家人坟墓的老妇人,有射杀大量辐射区猫狗甚至活埋了一只贵宾犬的猎人,有寻找迁移时失散的哑巴邻居的好心妇人,有用虚假辐射值糊弄老人骗酒喝的士兵,有为灾难多方奔走求告无门的物理学者……他们的独白,变成切尔诺贝利隐隐轰鸣30年的悲歌,还将传达到更久远的人类历史长河中。
切尔诺贝利的凶手是谁呢?是那两名操作工人吗?他们在事故最初就因急性辐射病死去,有一个甚至至今都没有找到尸体。是愚蠢浮夸的物理学家?他们甚至向戈尔巴乔夫保证反应炉建在红场也没问题。是只想息事宁人的当局?在媒体中只播放清理人英勇事迹,封杀一切负面消息。又或者是将辐射区洗劫一空的强盗?他们偷走掩埋坑中的高辐射物资和反应炉附近弃用的机械,卖给其他地方毫不知情的人们,又将被污染的牲畜蔬果送上大家的餐桌。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被称为“英雄”的清理人。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动机,是被红色英雄主义烧昏了头脑,还是被妻子的出轨气得生无可恋,总之,他们献出了生命与健康,来挽救这场人类的浩劫。如果4号反应炉发生第二次爆炸,整个欧洲都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更多的辐射将笼罩在全世界民众的头顶,并随着基因传给后代。当年老的人死去得足够多,当年轻的人畸变得足够多,人类还会存在吗?要知道,核辐射的衰减时间,是以万年为单位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成为鬼镇的辐射区,还不断有人从其他地方搬过来。受访者是一位吉尔吉斯斯坦妇女,她的家乡爆发战乱,100元就能买到一把枪,士兵可以冲进产房当场摔死新生儿,昨天还是朋友的人可以相互枪杀和强奸。辐射算什么呢?反正看不见,这里宁静安详,有充足的食物与水源,既然上帝抛弃了这个地方,本地人都离开了,为什么不让其他失去家园的人居住在这里呢?
采访结束时,她有了一个新邻居——来自车臣。

爆炸后的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炉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