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下载地址
认识商业(原书第12版)(新版上市!美国采用量最大的商业入门书,囊括600多个商业概念、商学院全部学科,樊登、刘润、吴晓波推荐) ( etc.) .epub
内容简介
租房、买菜、追番、网红店打卡……商业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但是,你真的了解商业吗? 当你对博主推荐的产品蠢蠢欲动时,其营销套路是什么?当你在求职App收到HR的消息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如何运行?当你在网上自嘲“韭菜”时,金融体系的生存法则是什么?当你年初申请退税时,背后的财务逻辑怎么理解? 《认识商业》帮助你从专业角度掌握商业世界中的运行法则。它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商业百科全书”,内容覆盖商学院全部学科,将600多个商业概念融入日常案例,帮助读者看透复杂世界的机会与陷阱,塑造商业观。 出版30多年来,《认识商业》受到全球数百所高校认可,销量近400万册。第12版中译本有以下特点:增加英国脱欧、零工经济、产品即服务、职场霸凌等24个新话题,紧跟商业热点;图文并茂,每个知识点都配有专栏案例,每章章末都附有深度思考题;保留英文原版的课外练习、实践任务和求职技巧等内容。
作者简介
威廉·尼克尔斯(William Nickels)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名誉教授,拥有超过35年的商业课程教学经验,四次获得“杰出教师奖”。
吉姆·麦克休(James McHugh)
美国林登沃德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圣路易斯社区大学森林公园分校商业与经济系主任,拥有丰富的商业课程开发与教授经验,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苏珊·麦克休(Susan McHugh)
密苏里大学医学博士,并已完成教育学博士课程;课程开发专家,曾指导众多成人学习的课程项目和教育工作者培训计划,负责本书教学系统开发。
读书笔记
《认识商业》是美国高校采用量最大的商业入门教科书,内容涵盖商业环境、求职创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营销、财务、融资等方方面面,勾勒出现代经济社会的缩影,并用大量的案例、知名人士去讨论生活中出现的商业实践。这些商业常识对创业者、职业经理人、企业人士的必要性不需要赘述,然而可怕的事情在于:同样是大学伊始,我们还在为离开父母窃喜、为校园恋爱幻想、为逃课挂科找理由的时候,美国的大学生已经在看着这样的教材,全方位地理解商业、认知社会、开始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基础了。
这份来自大洋彼岸深深的“恶意”就是,我们和美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是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还是教育观念,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标杆,国内多少学者在研究和探讨,但究其根本,这差距大概源于一种思维范式。在这本美国大学生的教材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商业知识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更是这种思维范式造成的差异在个体上的反映,实在是让人唏嘘。
1 始于迷茫VS始于目标
第一个要聊的是我国大学生普遍的迷茫感。这种迷茫感包括: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不知道如何读大学,不知道以后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如何应对学校外的世界。如果说个人的迷茫根源在于性格的弱点,那么一个群体的迷茫可能就是教育的盲点。
我们要知道,迷茫源于无知。很多人来找我咨询找工作,其中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目标。这时候真得很难给具体的建议,因为我太清楚了,这些同学临到毕业才发现对各种工作充满了未知,而这时候才发现自己“迷茫”,已经有些晚了。为了提前预防这种迷茫,我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希望传达的不仅仅是找工作的方法,更是推广为自己树立职业目标的意识,为的就是学弟学妹们不要走我走过的弯路。然而这些方法论已经被系统且详细地写在美国大学生入学的必修课里了。《认识商业》的导言中就写到:“这本书的主要目标,在于协助你选择对自己而言有趣又能成功的领域,你将学到经济、国际商务、伦理、企业家精神、管理、营销、会计、财务等相关知识。课程结束之后,你应该更了解哪一种职业更适合你,哪一种不适合你。”……这不就是许多人迷茫的症结所在吗?!如果你能在大学伊始就对社会分工有清晰的认知,怎么会等到毕业还对社会一无所知?!更不要提,导言中还系统阐述了商业礼仪、学习方法、时间管理、求职策略、简历撰写、求职信撰写、面试准备等一系列实用技能了,它甚至连转行跳槽都科普到位了。
这种赤裸裸的差距,不由得让人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让大量的学生迷茫度日,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脱离了个人发展和个人追求,难以形成激励。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反应的就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方法论,在早期就让你对商业社会形成认知,寻找个人定位和目标,并为之付诸努力。
2 为考试学习VS为自己学习
聊完目标,自然反映出来的就是学习出发点的不同。工作以来多次查阅大学课本,是真心发现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答案就在当时的课本里。举例来说,作为产品经理,对需求的挖掘和分析跟《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心理极其类似,而控制项目进度的执行力,又多次需要《管理学》中的生产管理。更不要提我每天都在实践的自我管理,完全是基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和滚动计划体系。这些当时觉得对个人“毫无用处”、只是应付考试的知识点,时隔多年就真的应用到了实际的工作中。
为什么不能把这种现实提前传达给学生呢?《认识商业》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出发点,从卷首就营造了参与感,又用大量身边的品牌、企业和商业名人的案例营造代入感,让人觉得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和自己息息相关,简直迫不及待要读下去。如果能在早期就领悟这些学习都是为了自己,不仅能少走弯路,更是在早期就能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学习的主动性,难道不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吗?
3 仇视财富VS创造财富
再说到对财富的态度。令我非常感叹的是,《认识商业》中至始至终在强调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创造财富对社会的价值。书中写到美国的高水平生活来自于企业所创造的财富,企业创造越多财富,为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所带来的影响就越大,并剖析了雇员和企业家的成功路径差异以及想要成为企业家的因素。在后续的章节里,更是详细解释了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系统介绍了如何从小公司开始起步。
反观我们的教育中对于金钱的态度。在绝大部分地区,学生所被灌输的还是一种被妖魔化的金钱观。我清楚地记得大学班级里,全班弥漫着一种谁穷谁光荣的气氛,每年到了助学金的时候就各种讲故事,故事里谁家最穷,谁就最光荣。而更匪夷所思的是,老师对这种气氛非常满意,似乎只有艰苦作风才能便显出学生的优秀品质。……可问题是,凭什么呢?凭什么不能创造财富去解决问题,用财富给自己更好的生活、更多的选择呢?追求财富就没有优秀品质了吗?
学生的观念是家长的延续,学校的风气则是社会的缩影。不知道是出于面子、自我保护还是可笑的大锅饭思维,很多人渴望金钱又不愿正视金钱,自己不具备创造财富的能力,反而拿着弱势群体当盾牌诋毁创造财富的人群。然而,如书中所说,这群被妖魔化的创造财富的人群,提供了保障公共福利、公共设施的税收,为他人提供工作机会,影响着个人和国家整体的生活质量。我最信奉的一句话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这种决定社会法则的理论已被认证,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正视金钱呢?
自从余额宝唤醒了整个中国的理财意识,财商教育才开始渐渐得以重视。据说上海一些中学里已经开始对学生设立财商课程(只是听说,谁知道真假请告诉我~),我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这样的课程可以出现,钱很重要,早期树立正视金钱的态度更重要。
4 因压抑而放肆VS因了解而有底线
我国教育中对商业的忽视和金钱的压抑,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上述聊到的这些彼端,更严重的是因为压抑造成了步入社会后过度的释放,从而越过底线。
圈里人都清楚:前两年风光一时的一批90后CEO,有多少就是为了拿到风投的钱就开始挥霍?还有去年开始几个著名的P2P跑路事件,哪个刚开始做的时候不是高端人才、模式创新?我在想,国人一直深恶痛疾的各类经济犯罪,这就是一种扭曲的金钱观,其根源不就是无法控制对金钱的渴望吗?而这种渴望金钱的控制能力,有尝试过培养吗?
我在一定程度上认可高考制度,高考前学生的升学压力是一种现实的妥协。然而问题是进入大学后,我们仍然没有实现通识教育,反而让学生继续处在压抑中。这种压力源可能是考试,可能是竞争,也可能是对于未来的未知,目前我们普遍的疏导方式是心理咨询,但对待这种压力,更根本的方式则是消除压力源。如何消除?正视社会,正式金钱,正视自己。
反观美国的教育方式。书中很认真地讨论商业道德以及对社会负责的行为,经营企业要秉承伦理,肩负社会责任——并且这一章是在创办和管理企业的内容之前。为什么我们出现不了美国那些伟大的科技公司?为什么google和度娘同样是做搜索,公司境界高下立现?为什么2016年苹果发布会公布其环保项目,宣布苹果公司在全球的材料回收率已经高达93%,而在美国本土的材料回收率已经能做到100%?我相信这里面有共因。抛开什么国家/企业不谈,只说个人,一个人想要达成伟大的事业,那么永远不要逃避问题,压抑只会让爆发更彻底,正视并解决才能让自己跨入新境界。
5 禁锢意识VS大局意识
其实上述这些讨论,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其实根植于不同的意识。我国的教育自小就是培养一种禁锢性的意识,被动接受父母安排,被动接受老师安排,被动接受大学的安排,而这数十年的被动导致的就是自主性的丧失和独立思考的禁锢。而美国教育的核心就是独立思考,展示个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这种认知则必须从树立大局观开始。
通观《认识商业》一书,它所科普的可不仅仅是美国的商业社会,而是一个商业世界。科技发展之迅猛导致企业环境面临变化,国际化进程中又该如何应对,这些话题的探讨都是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统揽全局,训练有大局观的思维模式。
然而大局观是多么重要。所谓认知的广度和思索的深度,都离不开思维模式的大格局。而盛行浮躁的实用主义的当下,这种大局观实在难能可贵。还是从身边的事出发,一个产品经理如果没有大局观,直接导致的可能就是发展方向的失误导致浪费开发量,甚至是错过产品的最佳发展时机;一个雇员如果没有大局观,每天计较公司的人情世故和工作量,那么他将永远无法领悟公司运转的方式和公司决策的意义,自身境界也就止步于那些鸡毛蒜皮。
中美教育这种话题当然不是根据一本书就能聊透的,然而这本《认识商业》仿佛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它不是尽善尽美,但其意义和价值已足够我们思考和学习。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是我们能控制的,然而我依然希望你能通过某些方式,主动探索这些我们可能缺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而这种主动获取的行为,大概就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