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 (肯·福莱特 于大卫)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巨人的陨落(共3册) ((英)肯•福莱特 Ken Follett) .mobi

关注公众号《好书评》,回复“豆瓣图书250”,即刻获得下载密码

内容简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作者简介

肯·福莱特 Ken Follett (1949 -),现象级畅销小说大师。1978年出版了处女作《风暴岛》,并于次年获得爱伦坡奖,声名鹊起,专职写作。2010年,荣登全球作家富豪榜上第5名。2013年,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有出版人曾指出,肯·福莱特 “没有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他愉快地承认了,“大家都在写内心的痛苦,可我总是觉得很开心”。他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

作者官方网站:www.ken-follett.com

读书笔记

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中描写了一战前后六个家族的兴衰变化: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别斯科夫家、威尔士威廉姆斯家、美国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整个故事从1911年写到1924年,主线人物覆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除了法国),涉及了美西战争、英王五世加冕、一战、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尔赛和约、啤酒馆暴动等一系列历史大事,得益于他严谨的史料安排和巧妙的情节缀连,整部书读下来大汗淋漓(大夏天一口气看完太累了),却又荡气回肠。

好的小说处理历史素材时,既不过于写实,也不过于写虚,而要虚实难辨,真假难分,保持一种沉稳的节奏:虚构事件对历史事件步步紧逼,既不让历史逃遁,也不能被历史反咬一口。

这种写法其实是对写作者的历史知识储备的巨大考验: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的互动越频繁,虚构事件与真实事件的交织越紧密,剧情的扭力就越大,这种身临历史现场的阅读快感就会越强烈!逼真让人兴奋。但是,这种写法也会导致“蝴蝶效应”:虚构人物和事件很可能会改变真实的历史进程,而一旦故事难以自圆其说,就极有可能滑向穿越文和架空文的窠臼。

评论区里有人把肯·福莱特和金庸做比较,如果从类型来说,确实两者写的小说都衍自一段历史,就像金庸写宋朝,写到完颜阿骨打、大辽皇帝一样,福莱特笔下的世界大战,也让丘吉尔、列宁、兴登堡、威廉二世轮番登场,和主角们一起纵横捭阖。对这一技巧的运用,无论是金庸还是肯·福莱特,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不过,金庸老先生写到后来,其实有点戏说乾隆的味道了,乔峰和完颜阿骨打拜把子,韦小宝和康熙合力擒杀鳌拜,可爱不可信,只是一出成年人的童话,他真要跟肯·福莱特的小说比严谨度,中间恐怕差100个袁腾飞。当然,金庸那么写,也有其考虑(文人寄托、历史影射),这里不提。

肯·福莱特是真的“带着镣铐跳舞”,他写这个系列的时候,专门请了不少历史学家做顾问(参见第一册《致谢》),这种吹毛求疵的态度,就像故宫文物修复者所追求的“高度还原”,他在后记里谈到书中涉及到历史的地方:

我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如果我发现有某种原因让某种场景不可能真正发生,或不可能说出某些话——例如某个人物当时处于另一个国家,我便将其略去。”

整部小说一共四十二章,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全部要做到和史实严丝合缝,这恐怕已经不是出于故事发展的需要,而更多来自肯·福莱特的任性吧。但他做到了,当我读到格雷戈里去迎接回国的列宁那一段,鲜活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在午夜的彼得格勒芬兰站,广场的探照灯打在黑压压的人群中,火车喷着黑烟徐徐进站,列宁从车上下来,对着人群致辞,格雷戈里内心激动无比,这一实一虚两个人物此刻出现在同一个时空,恢弘壮阔,着实奇妙而震撼。

一战是残酷的,但同时固有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思想也在战争中土崩瓦解,工人阶级在壮大,女性地位在提高。总的来看,《巨人的陨落》这本书洋溢着一种乐观、进取、开阔的氛围。书中的贵族们大多迂腐固执,冷酷薄情,而底层人物则精神奋发,爽朗健拔,散发着浓厚的英雄主义光彩。不可否认,从人物刻画上讲,这有些脸谱化,但另一方面,它其实也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肯·福莱特反战、反独裁、追求平等的历史观(三观超正有没有)。

首先,从书名来看,《巨人的陨落》(《Fall of Giants》)中的巨人,应该指的是国家。圣经里有大卫和巨人歌利亚的故事,巨人歌利亚天天向以色列人骂阵讨战,无人敢应,年轻的大卫挺身而出,以石子击中歌利亚的额头,歌利亚就倒地,大卫将歌利亚的刀从鞘中拔出来,用刀割了他的头,将他杀死。这个故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大卫说了一段话,其中有这么几句:今日耶和华必将你交在我手里;我必杀你,取下你的头。我又要将腓力士军兵的尸首给空中的飞鸟、地上的野兽吃。全地就必知道以色列中有神;聚集在这里的众人也必知道耶和华施行拯救,不是用刀用枪,因为争战的胜败全在乎耶和华。

大卫战胜了歌利亚,依靠的并不是强大的武力,而是一种强大的信仰,一种坚信弱小者会被上帝拯救的精神力量。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看起来强大无比的巨人,其实不堪一击。我们纵览《巨人的陨落》这本书,故事的开头,从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开始,象征着封建等级制度连绵兴盛;故事的结尾,1924年英国工党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准确的说,是工党领袖担任总理)。这一头一尾的安排,显然别有深意:看似金汤永固的封建巨人,已经陨落了。

书中描写了几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最牵动人的恐怕就是英国勋爵菲茨的妹妹茉黛和德国贵族沃尔特这一对儿了,由于彼此之间的国家立场,他们的婚姻被双方长辈阻挠,沃尔特的父亲告诉茉黛:在一战即将爆发的前提之下,如果沃尔特和敌对国的女人结婚,他将被自己的祖国视为背叛,不仅丢失工作和政治前途,还将和自己脱离父子关系。茉黛和沃尔特各自在战前四处奔走呼吁和平,努力说服各自的祖国,希望各国间能够达成和解,只可惜,他们的努力,和像他们一样的和平爱好者的意愿,被穷兵黩武的统治阶级践踏在脚下,报纸连篇累牍地怂恿战争,在整个欧洲鼓动起一种盲目乐观的好战空气。

整个欧洲,不管是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都被煽动起来,莫名地渴望战争,渴望教训对方,渴望功勋和人头。于是,茉黛和沃尔特就像两只担惊受怕、死活找不到出口的小白鼠,困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在一战爆发的前夜,沃尔特和茉黛孤注一掷,秘密结婚,那一刻他们把整个世界抛诸脑后,在新婚的旅馆里彻夜激烈缠绵,以此回应这场荒诞而残酷的战争。

用做爱抵抗战争的段落还有好几处。比如有一段,一战中,沃尔特和茉黛好不容易偷偷聚到一起,两人直奔卧室干柴烈火,茉黛说:“来吧,时间不多了。”既滑稽又真切。如果说爱与欲是人性的本能,那么战争就是扭曲这种的人性的魔鬼。

与巨人陨落相对应的,是平民的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堑壕战著名,在像马恩河战役这种动辄吞噬几十上百万士兵的黑洞里,浪费无数弹药和鲜血,一天下来可能也只往前推进了几十米,所以有人说:士兵的死亡不是牺牲,而是浪费。福莱特在书中塑造了两个士兵形象:来自威尔士的矿工比利和来自沙俄的格雷戈里,两人都热情善良,怀有悲天悯人的正义感,虽然境遇不同,却最终走上了同样的反抗道路,比利写信告发少校独断专行的军事行动,而格雷戈里则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友,直接开枪击毙了自己残暴无理的上级。

随着战争发展,女性不得不走上社会工作,填补男性参战造成的劳动力空缺。女权意识随之意识,福莱特在此也花费了不少笔墨,描写了两个截然不同出身的女性:仆人出身的艾瑟尔和贵族出身的茉黛,两个人超越了阶级社会的偏见,为争取女性权益而奋斗,在小说结尾,艾瑟尔作为女性获得议员身份,象征着女性地位的巨大提升。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小说阅读起来十分欢畅。肯·福莱特虽然为写这部书做了很多历史功课,但你在阅读时却不会注意到。事实上他对史料的运用是十分克制的,你很少碰到他大段堆砌历史文档这种事情,他可能会引用爱德华·格雷对下议院发表的演讲,但一定会缩短原文,简洁地保留其主要内涵。相反地,我能想到,如果是那些喜爱搞文体翻新的现代主义作家们(比如: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罗贝托·波拉尼奥),那肯定要整段整段地拼贴上来,才显得自己混搭本事。

肯·福莱特自己说:“很多作家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并模模糊糊地希望这也能取悦别人。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醒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读者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读者关心这些吗?读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我敬佩那些用文字和新奇结构进行文学实验的作家,但我从不这么玩。”老子是通俗小说作家,当年拜在大仲马门下,不玩花招,不玩文字游戏,就跟你说故事,好故事,你听不听?他所依仗的只有精心设置的故事包袱,像不断释放的咖啡因,兴奋着你的神经。

故事在六个家庭之间来回专场,频繁切换,这种以主角视角展开的多线叙事,其实也类似于POV的写法吧(代表作:乔治·R·R·马丁《冰与火之歌》),其结果是剧情发展十分迅速、抓人,不拖泥带水。肯·福莱特文采一般,没什么太多冗长的修辞描写和环境描写,也没有什么灵光一闪的警句格言。一般这种出场人物众多的小说,读者一开始最头疼的恐怕就是记人名了,不过在本书中,我注意到肯·福莱特对读者友好的一个小细节:每一个人物登场时,一定会给他/她配上几句外貌神情或者服饰描写,这其实是帮助读者快速熟悉人物的记忆点。

《巨人的陨落》这本书虽然有1000多页,将近60万字,但读起来十分欢畅、不费劲。当然,《巨人》只是整个《世纪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后面两部目前只有生肉,没有中文译本(英语渣仰天哭泣),再次提醒各位:完本需等待,入坑有风险。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