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 林少华)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读客经典文库:罗生门(全新插图珍藏版!你一辈子都很难看清的人性,终于在《罗生门》里露出了全部面容!)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 .epub

关注公众号《好书评》,回复“豆瓣图书250”,即刻获得下载密码

内容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芥川生性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这点不难从其作品中窥其一斑。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别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等。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自幼浸淫于中、日古典文学,后又受19世纪末法国象征派影响。1915年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后接连发表《鼻子》、《手绢》等,成为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早期作品多取历史题材,重艺术构思、审美意趣,显示一定的唯美主义倾向。后转向写实,如短篇小说《橘子》、《秋》等。1927年自杀。著有小说一百四十八篇,小品、随笔、评论、游记多种。作品文笔雅丽,立意精当,形式多样。1935年日本设立了“芥川文学奖”。

读书笔记

在生存面前,人们轻易的撕下了道德的面具,露出了丑陋的肉体。
“罗生门”一词,在日语中含有“位于人间与地狱之间的城门”的意思,因此,芥川把故事发生地设在罗生门是有深意的。(黑泽明改编自芥川的另一部短篇《密林中》的电影也取名为《罗生门》,并将以在罗生门下讲故事的方式展开,也是有这样的考虑的。不同的是,芥川的罗生门最后打开的是地狱之门,而黑泽明的影片最后,人间之门却并没有完全的关上)在罗生门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仆人,面临着一场人性的考验,可惜的是,仆人最后推开了地狱的门。
一开始,在衰败不堪的京都失去了工作,无所事事的仆人,面临饿死和为盗的抉择的时候他还缺乏“勇气”,芥川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如何获得这一“勇气”的过程。给他这个勇气的是一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当他看到老太婆的这一行径的时候,感到憎恶,认为“在这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一事即足以构成不可饶恕的恶”,同时他对“所有的恶的反感正在一分一秒的加剧”,这时候为他打开的是通往人间的大门,与其像老太婆那样做,“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那么是什么使他在短短的时间内从人间滑入地狱的呢?老太婆的一席话使他如梦初醒,从她的口中可以知道,被她拔去头发的死去的女人,生前将蛇干冒充鱼干贩卖之事和她拔死尸头发一样是可憎的,但是又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若不然就只有饿死”。听罢老太婆的话,仆人将“饿死”之念“逐出意识之外”,获得了先前在门下所缺少的“勇气”,最终道德跟他一起,消失在黑洞洞的夜中。
就饿死和为盗的选择而言,我们对仆人不能过多的指责,毕竟当个体的生存受到威胁之时,道德是不会给他带来一片面包的。我们不能苛求人人都是佛陀,毕竟能够舍身喂虎只有后世的佛祖。道德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类群体的秩序,使之可以良好的运行,良好的秩序是群居动物得以存续的前提。所以,当一个人面临死亡而抛弃道德,我们不必过分苛责。
敏感聪慧的芥川当然不会不知晓这个道理,他的《罗生门》更主要的是要揭露人性本恶,揭露人的自私,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不择手段的阴暗面。芥川之所以要将仆人置于这样一种选择当中,为的是彻底剥掉道德的外衣,使我们不得不直视赤裸的人性,并用他犀利的笔锋鞭笞人性,在我们的灵魂上留下永不消退的笞痕。芥川以他敏感的心感知人性,用他锐利的眼睛洞察人性,在罗生门下,他把我们赤裸的人性放在舞台中央,使之暴露在聚光灯下,使我们逃无可逃。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我不想深入的探讨,而且这也不是我能力所能及的,我只想简单地说下我对人性的一些看法。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动物,动物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无法摆脱的。而人的社会性则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就像硬币的两面,是相伴而生的,任何一面都不可能完全从我们的身上消除。而就人性善恶而言,我们通俗所说的人性之恶是动物性的体现,善是社会性的一面。但是,善恶对于动物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你不能去谴责一只偷食的狗是不道德的,所谓的道德对它们来说远不如一根骨头来得有意义。对自然界的动物来说,最根本的问题是生存。因此,当仆人被置于“生死抉择”(虽然不为盗并不是明天就会饿死,但是在当时京都破败的环境下,死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不知道哪一天他就会成为罗生门上那堆死尸中的一具)的时候,在这样的状态下,生存的现实最终使他的硬币从善转向了恶,他最后的道德沦丧也就不难理解了。
芥川的《罗生门》秉持了他一贯的对人性的悲观,他执着于人性的阴暗面,但阴暗终归是光明的投影。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