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這是一部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納,刪其瑣節。內容於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國際形勢,兼有顧及,惟但求其通為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聞其一貫相承之為統,以指陳吾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則待教者讀者之自加參考,自為引伸。本書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鑒。
作者简介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錢穆九歲入私塾,熟習中國的傳統文獻典籍。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因家貧輟學,後自學。1913-1919年任小學教員。1923年後,曾在廈門、無錫、蘇州等地任中學教員。1930年以後,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錢穆移居臺灣臺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类作品比较受推崇不外乎以下几本,如果想看的话选一部来读即可:
《中国通史》吕思勉 (30-40年代 - 沦陷区), 《国史大纲》 钱穆 (30-40年代 - 国统区)
《中国通史》范文澜 (50-60年代 - 大陆), 《中国通史》傅乐成 (50-60年代 - 台湾)
《中国通史》白彝寿等 (90年代 - 大陆)
还有一部西方视角的《剑桥中国史》(费正清等 - 英文著作)
其中范文澜、白彝寿版《中国通史》和《剑桥中国史》都是大部头,其他的想看到还可以看完。
《国史大纲》是看过的唯一一本繁体字竖排版的书。900多页的书慢慢的大半年才读完。
原来古人这种排版方式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正文分大中小三种字体,分别对应主要内容,细节内容和文中注解。这样全书错落有致,而且易于阅读:不感兴趣的地方直接读大字体,跳过其余,感兴趣的地方可读细节,有疑惑的地方还有插入文中的小字引用部分进一步说明。
一般来说,史学家要秉持的最重要职业操守就是客观公正,此点是也史学家和文人最大的区别。为了避免写出文人写的那种不靠谱的东西,史学家会极力避免情绪化的东西在作品里面。而《国史大纲》却有点不同,不仅有一个激愤的序言,而且开篇前还有一篇长达15节30多页的引论,全部用来对比西方历史,宣扬中华历史的光辉伟大独特先进。不是这位近代最有名的史学家之一不淡定,而是此书成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正是中华民族存亡最危机的时候,而整整100年的摧残也让大批知识界人士对中华文明信心全无,对未来失去方向。因此钱穆要用此书(用作大学教材)提振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期望借历史得到强大的凝聚力,共同读过最危难的时刻。
即使对这本书不感兴趣,序言以及30多页的引论(对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比总结得很好)还是非常值得读读的。
本书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切入点,基本走的都是大脉路,充分发挥了作为史学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特长,对各时期的政经文变化和原因都有所归纳和总结,严谨而全面,而对历史书籍一般着墨最多的战争方面倒是内容很少。书中对政治制度变化的研究最为完备和成熟,这点也集中体现在他的名作,专门讲政治制度变迁的小册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这方面他的权威性应当不做第二人想。
可能是因为处在整个民族最黑暗最无助的时期,钱穆在著作中体现出很多民族主义的立场,对元和清两朝透露出其基本否定的态度。严格上来说这算是小败笔,史学家应尽量客观而少表露立场,不管是民族主义的还是意识形态的,不过处在那种年代,也是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