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的故事 (特德·姜 李克勤)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你一生的故事 (Ted Chiang) .epub

关注公众号《好书评》,回复“豆瓣图书250”,即刻获得下载密码

内容简介

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 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 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 还有,你的一生。 《你一生的故事》结集特德·姜早期的七篇作品: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处女作《巴比伦塔》以及《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 》、《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 一个语言学家学会了一门外星语言,彻底改变了她的世界观。过去、现在、未来,在她眼前同时展开。 为了离上帝更近,人类伐木烧砖,拉车砌塔,经过无数个世代的辛劳,终于建成一座巍峨耸立于天地之间的通天塔。 只要一小瓶药水,就能拥有超人智慧,这个诱惑无人能挡。可惜超人不止一个,荡气回肠的超人对决之后,领悟终极的智慧。 任何数字除以零,都不会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果。两个人的感情除以零,结果是什么? 在一个“名字驱动一切”的世界,命名师们玩转七十二个字母,寻找人类种族繁衍的密码。 当人类的所有科学研究仅仅局限在解读后人类的科研成果时,这种研究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妻子在天使下凡时去世,丈夫却必须学习如何热爱上帝,以便死后与妻子团聚。

作者简介

特德•姜(Ted Chiang)

美国华裔科幻作家,1967年生。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专业,之后从事软件行业。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巴比伦塔》至今,只出版了十四篇短篇或中篇小说,却让他捧回了包括星云奖、雨果奖、坎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科幻大奖的奖杯。

读书笔记

虽然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它的哲学意义,远大于科幻价值。

但是我还是想先从书里的这个物理定律说起。

在中学的物理课上,我们都做过这个实验,把一根筷子放进水杯里,你会看到筷子在水中变弯了,但我们都知道那其实不是筷子真的弯了,而是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

光为什么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呢?从前的理解是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要大。水和空气是不同的物质,所以光进入水中的瞬间就会改变路径,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时间。

作者解释了这一定律,它被称为费尔马的时间最少定律,当光进入水中,传播速度变慢了,如果光仍然按照原来的直线走下去的话,它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就会变长,所以光改变了路径。

它选了一条时间最短的路,以便能更快到达它的目的地。

实线为最短时间路径

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光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吗?它有目的地吗?

如果没有目的地,它为何要调整自己的路径?

如果有目的地,而且光选择的是最短的路径,那么难道光在出发之前就已经知道要去哪里,并且能够预知这条路上将遇到的所有的障碍和物质,它已经计算并选择出时间最短的那条路来走吗?

难道光能够思考,能够选择吗?

又或者,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已经预先安排好了光的命运,确保它走的是最好的路?

那么,这种力量,会不会同样作用在其它事物之上,会不会也因此决定人类的命运呢?

这种以目的为原点开始的思考,这种认为先有果,才有因,现有结局,才有过程的思维方式,你把它称作是“目的论”、“决定论”、“预定论”都可以。

事实上,这不仅是物理学的迷惑,几乎在所有的人类宗教中都有类似的关于“预定”的概念。

基督教的预定观就由来已久。在圣经中,大卫王曾在诗篇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在母腹中,你已拣选我”。福音书中更是写到:“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算过了。”

早在四世纪,奥古斯丁就明确的阐述过关于预定的理论,到了加尔文时代,更是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论证了人的命运是被如何预定的,这种预定又如何影响人的一切。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伯特纳的经典著作《基督教预定论》。

佛教也认为,人的命运是被各种因素影响而预定的,前世的孽与缘,已经决定了你今生会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遇到哪些人,和他们发生什么纠缠。

或是前世欠人的,来还债,或者前世被人欠了,来讨债。正所谓: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再看希腊神话,这种命运早被注定的观念就更加根深蒂固了。奥林匹斯上的诸神,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一群被命运玩弄于掌心之中的傀儡,众神都有自己的命运,无论怎样挣扎,也逃脱不了命定的悲剧。唯有命运才是主宰,是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真正的神。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俄狄浦斯的命运在一出生就已经被预知,于是他的父亲试图逃避这个命运,将他放逐到遥远的异乡。可是,就连逃避本身最后都构成了命运的一部分,这个故事,很完美的证明了命运这一存在的强大、荒谬和讽刺。

当然,如果你认为神话和宗教都不理性,我们还可以转到哲学的领域里来。

预定论与意志自由论的争论,可以说是哲学中最古老的争论之一,几乎没有一个哲学家不被这个问题困扰,这并不奇怪,因为它的答案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对人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理解。

在哲学史上,断然主张绝对预定论的哲学家有不少,而断然主张绝对自由论的哲学家则微乎其微。许多哲学家动摇于两者之间,典型的如斯宾诺莎和伏尔泰,就从意志自由论转向决定论。

斯宾诺莎认为,人之所以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是因为他能感知到自己的意愿,而对于产生这意愿的原因却一无所知。愿望只是一种弄的非常巧妙地机械装置,而这种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却不被我们所意识到。

叔本华认为,人是受到因果律支配的,不自由是人的宿命。

康德则认为,人只在抽象意义上是自由的(作为本体的人),在现实中不可能有自由(作为现象的人)。

到了萨特那里,更直接的阐发为:人,就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那么,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己的命运呢?

难道我们的命运真的早已成型,我们只能沿着它的轨迹去运行吗?

那么,我如果事先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我该怎么做呢?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吗?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段子,是关于霍金的。

说是霍金举办了一个party,专门宴请时间旅行者的。

为了确保来的人确实是时间旅行者,他在宴会结束之后,才发出请柬。结果,没有一个人赴宴。

这个party的悖论在于,他已经知道没有人来参加了,还有必要再要发请柬呢?如果真的有人来了,那么请柬可以不发吗?

所以有人说,现代物理学已经越来越像哲学,甚至是神学,确实如此。

当你越来越深地触及到事物本质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学问越来越相近,不管是物理学还是心理学,不管是神学还是科学,它们最终指向的一定是同一事物,都只是殊途同归的通向真理的道路。最终指向的仍是这些问题:生命是什么?你是什么?你以什么形态存在,又该如何存在?

这部小说,想探索的问题是: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并且也知道无法改变它,那么,你是否仅仅是一个傀儡呢?你是否还有必要再去经历这场命运?

作者的答案是:有必要。

因为预先知道,并不等于已经实现。

作者举例说,就像一场婚礼上,大家都知道会有这么一句“我现在宣布你们结为夫妻”,但这预知不是事实。重要的是,主婚人必须说出这句话,说出的时候,结为夫妻这件事才成为了事实。

所以,即便你已经知道一切,却仍然需要亲自去完成它,它才能够成为真实。

就像道成肉身的耶稣,他对自己的命运一清二楚,却仍然需要一步一步,走向他的十字架,走向他的各各他。

因为,你也许不是自己命运的预定者,但你仍然是自己命运的实现者。

这大概很难理解。

就像露易莎,明知女儿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死于一场登山事故,但她仍然选择爱上她的父亲,怀孕,生下她,珍惜拥有她的每一天,爱她,陪伴她,直至失去她。虽然,这样的爱,几乎是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哀在爱着。

这种宿命般悲哀的爱,就像黛玉,明知要用一生的眼泪去偿还那个在三生石畔为她灌溉的少年,她也一样选择了坠入红尘,坠入恨海情天,去走那一条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路。

有人说黛玉常常落泪,不喜欢她的多愁善感,但我想黛玉的那种骨子里的悲观,又何尝不是对宿命早已预知的无奈呢?

爱上一个人,心中已有对厄运的预感,明知道会重伤,却仍然去爱了,一边悲伤,一边幸福,这样的心情,谁又没有过呢?再说了,谁又不是预知了自己终有一死的宿命呢?但是那又如何?

如果明知失去,你会害怕拥有吗?

如果明知离别,你会拒绝相遇吗?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命运是困难的,而我也明知自己是被因果限制的,是被目的牵引的。就像一道光,看似弯曲,却是笔直的追随自己的目标而去。

这也许是被决定的,也是本能。

也许是被某种力量所控制之下的身不由己,

也是完全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

正如作者所说:

“我开始知道,每个事件都有其必然性,我全身心融入,彻底理解这些必然性。它们一定是这样的。如果不知必然,那么我的一生都将浅尝辄止,跟随大小事件随波逐流,为这些事件所裹胁。这是无可避免的。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呢?”

迎向已知的命运,完成预定的悲剧。

这是多么的不自由,却又是多么的自由。

不明白这一点,你永远不会自由。

明白的那一刻,你也就得到了自由。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