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我們以為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為什麼走著走著,人生卻變了樣? 第一本讓我們感到驕傲的華文警察小說最高傑作! 一組數字,六個片斷, 構成一位警探的故事, 一座城市的故事, 一個時代的故事…… 四個月之前,沒有人想到這個城市會有這樣的改變! 因為一樁糾紛,蔓延成暴動,整個城市陷入蠢蠢不安,危機一觸即發。 有人怒吼著抗爭,想要改變現狀,也有人只是默默希望一個穩定的未來,而他徘徊在兩個極端之間,站在界線上。 曾經,他嚮往成為一名警察,只是身處在這個動盪的時代裡,讓他不得不打消念頭。 沒想到,偶然間聽到的一句話,竟把他捲進危險的漩渦,彷彿命中注定要跟警察同進退。 但他更沒想到的是,他和身邊的人都想反抗自己的命運,卻從此走上天差地遠的道路…… 這是一部讓你想向作者脫帽致敬的小說!新生代作家陳浩基為我們展現了他無比的潛力和企圖心,六個短篇串連出一位警探傳奇的一生,充滿意外性與戲劇性的情節,緊緊扣住我們的脈息,而在虛實交錯的故事中,我們看見了關於使命、關於服從、關於公義與自由的叩問,更看見個人的抉擇、時代的移轉、城市的變遷,如何深深地在命運的畫布上烙下斑駁的印痕。
作者简介
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畢業。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海外成員。
二〇〇八年,以童話推理作品〈傑克魔豆殺人事件〉入圍第六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決選;翌年,續作〈藍鬍子的密室〉及犯罪推理作品〈窺伺藍色的藍〉同時入圍第七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決選,並以〈藍鬍子的密室〉贏得首獎。之後再以推理小說《合理推論》獲得可米瑞智百萬電影小說獎第三名,以科幻短篇〈時間就是金錢〉獲得第十屆倪匡科幻獎三獎。
二〇一一年,以《遺忘.刑警》榮獲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日本推理小說之神島田莊司稱讚他具備了無可限量的才華!
另著有科幻作品《闇黑密使》(與高普合著)、異色小說《倖存者》、《氣球人》、《魔蟲人間》、奇幻輕小說《大魔法搜查線》等。
读书笔记
我是从怪异君的视频里知道陈浩基的,之后看了网络上的介绍,得知陈浩基的小说被誉为华文推理小说的最高成就,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次阅读中国推理小说。阅读一类从未涉猎的小说类型需要一个契机,正如我是因为对刘慈欣感兴趣,才开始涉猎中国科幻文学。怪异君介绍的是陈浩基的《网内人》,而网络上说他的代表作是《13.67》,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在大陆出版。后来找到了电子版,在一口气快要看完的时候,发现当当网上有卖台版的《13.67》,于是果断入手一册,把剩下的最后一章读完。我的阅读感受是复杂的,从文本层面,这部小说写得非常精彩,我虽不是推理迷,但是看得津津有味;从历史层面,这部小说的立场让我有些不舒服。在畅快的同时,隐隐有一些担忧。
小说由六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主人公是关振铎,这个人物贯穿全篇,其他主要人物像碎片一样分布在六个故事里。阅读犹如拼图,如神秘的命运一般,所有人物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相互遭遇,最后拼凑成一个个完整的人物成长史。小说的推理非常精彩,而我只是刚刚涉猎推理小说,推理部分无法评价,总之一个阅读感受:欲罢不能。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13”和“67”成为两个历史隐喻。“13”即2013年,陈浩基在这一年开始写作小说,而他对现实的感受极大地影响了小说面貌;“67”即1967年,这一年是香港历史上的重要一年;2013年,关振铎死去,1967年,关振铎扬名。陈浩基自述,他原本是想写一部“本格推理”小说,正是由于2013年的现实感受,才转向具有“社会推理”色彩的小说写作。于是,“我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编写——这部作品由六个独立的中篇本格推理故事组成,每一篇也强调跑谜团和逻辑趣味的路线,但六篇串连起来便是一幅完整的社会绘图。我的想法是,微观之下本作是本格推理,宏观下却是写实派的社会作品。”因为是这样的写作方法,所以在阅读和评价时,不同地区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受,读者们都具有一种政治无意识,将自己的现实感受和历史认知带进对小说的评价。
陈浩基生于1970年代,青少年时期正经历了香港的繁荣。这种成长经验具有一种共性,于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港人不自觉喜欢比较。在小说开篇,作者借小说人物表达了自己对香港政治和警察的立场:港警成为政府的工具,不再坚持中立,不再成为保护市民的、被信任的力量。这种立场散布在小说的细节中,小说开篇便引用了香港回归前的《香港警察誓词》,作者的态度明显。陈浩基的成长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所接受的媒体信息,他的这种观感我可以理解,但是他却没有反思、甚至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无意识,他高度评价、怀念1980年代的港警,称赞其“专业”,但是他有意忽视了“专业”背后的殖民统治;而香港回归后,他又放大了背后的政治问题。于是,吊诡出现了,陈浩基的政治无意识和历史观出现了两种评价方式,或者用时髦的说法,是“双标”。小说的“社会推理”是反历史的、非历史的。陈浩基在小说的最后一章无时不刻在表达着这种吊诡,受大陆“文化革命”的影响,香港左派发起罢工、游行,甚至出现了放置炸弹的恐怖行为,而港英政府强硬反应,警察滥用权力。陈浩基表达了普通百姓的感受,两种力量都声称自己是正义的,都使用暴力,而百姓是无辜的受害者。最后,他认为,政治力量应该保护平民,抽象看这个观点没有任何问题,但陈浩基的问题是,现实感受和历史评价非常吊诡地重合和替换了。他原谅了警察的暴力,批评左派的“暴动”(小说一直使用“67暴动”一词),理由是左派制造的炸弹炸死了平民,一对姐弟,姐姐八岁,弟弟四岁。他的逻辑是,左派夺走了无辜者的生命,所以他否定了左派,连同否定了大陆,而后者就是陈浩基,甚至是绝大多数港人的政治无意识。小说的结尾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历史吊诡,我在惊叹作者的构思的同时,也带有疑惑。第六章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由于前五章的影响,读者会无意识地认为“我”就是年轻时的关振铎。直到结尾,这种先入为主的无意识才被打破,“我”不是关振铎,关振铎是和“我”一起破获左派袭击警务处长大案的巡警,他正直,但是因为服从上司,无意导致一对姐弟被炸死。“我”在对他进行灵魂拷问时,再次重申了小说的主旨:警察应该保护平民。但是,“我”自己也是心虚的,“我”参与侦破案件,其实是为了怕受牵连,“我”也无法践行“我”所期望的正义。更令我惊讶的是,小说结尾交代了“我”的姓名,“我”姓“王”,叫“阿棠”,而这个“阿棠”便是本书第一个故事的凶手。小说的第二个吊诡出现了,1967年,“我”指责关振铎为了升官没能保护平民,2013年,“我”却为了私仇设计杀害、陷害了俞氏父子四人,最后亲手杀死了已经昏迷的关振铎。而关振铎却成为一个为了保护市民不惜破坏体制的神探。作者的设计充满了吊诡和轮回,正义不在语言,而在行动。我好奇的是,当老年的棠叔亲手杀死昏迷的关振铎时,他是否意识到这是一位故人,他是否还记得年轻时对警员四四四七的灵魂拷问:权力应该保护平民。
陈浩基多次强调,在写作此书的2013-2014年间,现实的感受和历史的记忆惊讶地重合了,我的阅读感受有部分与他相似,只不过又推后了7年。2019年,香港经历了六个月的“风波”,香港被严重撕裂,大陆与香港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张。吊诡出现了,我不知道陈浩基是否还坚持原有的正义观,任何政治力量都不应该伤害平民,我不知道他怎么评价被抗议者泼汽油严重烧伤的无辜市民、被抗议者用砖头击杀的无辜市民,被抗议者私刑的很多个无辜市民,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坚持在小说中宣扬的正义观,来客观的评价现在的香港现实。如果1967年左派炸死无辜的市民就被历史评价为“暴动”“暴徒”,那么2019年抗议者的行为能否被称为“暴行”?社会是相当复杂的,而政治操弄却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一个急需修补的法律问题被操作成政治问题后,真理退场了,立场出来了。网络制造问题,但是不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还需要回到现实,理性的、求同存异的,艰难地寻找共识。同质化社会很有问题,标榜多元、但实质上制造对立的社会同样有问题。专制制度需要反思,制造对立的民主制度同样需要反思,而后者割裂了香港市,割裂了台湾省,割裂了美利坚。
我理解并尊重陈浩基的历史观、政治观,同时也希望他不要越过底线,希望他能继续代表中国推理文学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