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 (阿瑟·克拉克) 书评


封面

电子书下载地址

2001:太空漫游 (阿瑟·克拉克) .epub

关注公众号《好书评》,回复“豆瓣图书250”,即刻获得下载密码

内容简介

◆《太空漫游》拓展了人类理解宇宙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从普通读者到刘慈欣到NASA科学家,都从中获得启迪。 ◆刘慈欣:“我所有作品都是对《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科幻文学历史上不可超越的至高神作! ◆50年来,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科幻作品:《三体》《流浪地球》《星际穿 越 》《星球大战》《阿凡达》《黑客帝国》《地心引力》《降临》《异形》《飞向太空》《第三类接触》《人工智能 》 《终结者》《超时空接触》《普罗米修斯》《疯狂的外星人》…… ◆入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轨迹》杂志、英国《卫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科幻-奇幻小说。 ◆入选美国亚马逊评选的有生之年必读的100部科幻-奇幻小说! ◆同名改编电影,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登顶所有科幻电影榜单! ◆关于人类探索太空和自身的恢宏构想!讲透“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终极奥秘! ◆作者阿瑟•克拉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一生创作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作品总销量1亿多册。 ◆阿瑟•克拉克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他针对太空技术作出的许多预测都成为现实,地球静止卫星的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2001:太空漫游》是克拉克永恒的科幻经典《太空漫游四部曲》第一部,也是阿瑟•克拉克极负盛名和被公认的至高杰作! ◆全新精装典藏版!采用烫银+UV工艺!收录15幅精美剧照! ◆随书附赠一张精美太空船票,跟随本书一起探索太空! · 【内容简介】 · 关于人类探索太空和自身的恢宏构想!讲透“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终极奥秘! · 一块跨越300万年历史的神秘石板,从300万年前促使猿人向人类进化,到现在指引人类驶向太空的更深处。 一场跨越地球到土星十亿公里的太空之旅,人类跟随更高级文明的指引,试图找到太空和自身的答案。 人类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还是更高级文明的一场实验?宇宙文明演化的终点又在哪里?在《2001:太空漫游》里,阿瑟•克拉克给了我们一个终极而恢宏的答案。 · 【名人推荐】 · 我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学在此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再也没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作者) ·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2001:太空漫游》都开启了人们探索未来和太空的心智。——尼尔•盖曼(《美国众神》《北欧众神》作者) · 是克拉克为我们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识动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 阿瑟•克拉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幻作家,拥有无穷的想象力、智慧、知识和好奇心。——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电影导演) ·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特德•姜(科幻作家,《你一生的故事》作者) · 克拉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克拉克的英文是很优美的,不是花哨,而是在选择用语的时候非常抒情、优雅。当有很多种可选择的表达时,他总是很仔细地选择。所以他对我的影响来自这三方面:他的风格、他对抽象问题的探讨和他的表达。——罗伯特•索耶(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 还没看过《2001:太空漫游》的地球人要抓紧恶补一下了。这非常有助于你为即将快速到来的全民太空时代做好最基础的准备。 ——姬十三(果壳网CEO) · 至于我自己,为什么要写作科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必须回到我13岁时,读完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后,仰望星空,觉得宇宙如此的浩瀚,而我自己特别渺小……就是这种原初的感动和敬畏,让我开始拿起笔来写作,创作我自己的科幻世界。——陈楸帆(科幻作家,《荒潮》作者) · 使大刘成为大刘的一套书。喜欢大刘的人能不看吗?非看不可!反复读才是! ——吴岩(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 【媒体评价】 · 充满诗意、科学想像力和克拉克典型的讽刺幽默。他站在宇宙的前端,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看到这个宇宙……一本关于人类历史的复杂寓言。──《纽约客》 · 令人眼花缭乱……痛苦扭曲……一次思想的狂欢。——《时代周刊》 · 令人难以置信!——《生活》杂志 · 《2001:太空漫游》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科幻小说,它是科幻小说的里程碑。——《纽约时报》 · 克拉克用他对外星世界一丝不苟的创造力创作了一部令人惊讶的作品,这也证明了克拉克是一个大师!——《图书馆杂志》 · 在克拉克诞辰100周年的今天,克拉克仍然是无可置疑的科幻小说之王。克拉克是一位能够提升你的想象力的作家。——《卫报》

作者简介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1917—2008) 英国科幻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他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作品总销量1亿多册,并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科幻至高 奖项。1986年,获得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终生成就奖——大师奖。 克拉克也被誉为伟大的太空预言家,获得过数学和物理学一等学位。他针对太空技术作出的许多预测都成为现实,他曾预言过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全球通讯卫星、地震预防预测等尖端技术,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克拉克的作品以详实精准的科技描述著称,并运用其哲学的思考方式,探求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类与人类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2001:太空漫游》是克拉克永恒的科幻经典《太空漫游四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最负盛名和被公认的最高杰作!他在本书对人类起源和宇宙文明作出了终极而恢弘的构想,并预言了一系列人类目前已达到和未达到的科学技术。自出版以来,本书一直被视为科幻小说的里程碑,影响深远。

读书笔记

———–读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四部曲
一,引言

我是科幻小说迷,我觉得这没什么丢人的。我这么说是因为科幻小说现在在国内景象惨淡,各种魔幻,玄幻大行其道,搞得很多科幻小说的作者读者都跟着灰头土脸,被人鄙视。中国的科幻小说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小时候读到《宝葫芦的秘密》,觉得很好看;去夏看到同名改编电影,也觉得挺不错。只是这样的小说和电影,只与幻想沾边,跟科学无缘。
中国的科学家们大多只愿意写点科普。在一个科学尚未充分普及的国家,这样的工作当然弥足珍贵。只是我个人常常贪心不足,认为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如果能够再加入一些大胆的想象力,尝试着来处理某些基本的启蒙问题,将科学置于意义的范畴之内,可能效果会比简单的科学普及工作要更为明显,甚至会在某些方面切实地改变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读者的思维。在这一方面,国内已经有刘慈欣,王晋康这样的大家,但是一读再读他们的作品之后,却总是感觉不甚满意。尤其是刘慈欣这位最被国内科幻迷们寄予厚望的作家,近年的作品虽然臻于炉火纯青之境,读来也有到了瓶颈的感觉:他好像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自己所提出来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过分依赖,甚至是完全依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的哲学功力不够的缘故。他想要处理大的问题,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大的问题;他可以写出好看的故事,却很难写出一个有生命力的故事。这当然是好事情。只有认真对待写作,同时也有思考力的人才会遇到这样的麻烦。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并非易事,这是科幻写作的先天性麻烦。好的科幻小说,要求作者既懂得科学,又懂得写作,既要思考科学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意义,换句话说,既要懂得科学的界限,又要懂得科学在未来的进展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换句话说,又要有着科学在未来发展的视域。在学科细化教育的现代社会,这就更加难上加难。所以科幻小说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并不是只适合中学生写作和阅读的文字。尤其是在科学已经成为图腾的现代社会,好的科幻小说应该在认真的文学里占据着重要位置。
所以说,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实在值得我们致敬。这是我写这篇书评的唯一目的。
在阿波罗十三号成功化险为夷,返回地面以后,美国太空总署署长汤姆·派恩送了一份整个事故的纪录报告给本书的作者阿瑟·克拉克。汤姆在报告上面写道:“阿瑟,所言不虚。”
他所说的所言不虚,指的是阿瑟在将近十几年以前的小说里所预言的太空技术。两个有趣的插曲可以说明《太空漫游2001》以及库布里克的同名电影的影响力。绕月飞行的阿波罗8号的航天员,在1968年作为首次目睹月球另外一侧的人类,在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黑色石块时,一直冲动地想要象小说里那样发送讯息回地球。甚至在阿波罗13号返航遇到技术故障时,宇航员与地面的联络用语,都几乎与小说里一样。
在我看来,这一赞誉还有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阿瑟在1968年的首版序中所说的:真相,永远都在意料之外。

二,我们是谁?

认识你自己,这一刻在古希腊特尔斐神殿上的铭文,即使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在科学的帮助之下,也一样是无解的谜。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克拉克在这个系列的一开始就提出,他想要讨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类根本性问题。这也是库布里克与他合作那部同名电影的初衷。这种可能性,正他所说的,永远都在意料之外。但他还是做出了一种尝试,这是科幻与科学的区别。科幻当然可以在科学的坚实基础上,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克拉克对于人类进化的基本逻辑在于,他认为人类生于进化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某种外星智慧生物的推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化中的人类,无论科技怎么发达,都逃不过自身处于Matrix之中的命运。这一逻辑虽然在今天已经被用到烂俗,但要知道阿瑟是在四十年以前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可谓在现代科幻小说中对于人类进行自我反思的鼻祖。《太空漫游》系列的故事结构实际上也开创了现代科幻的一种主要的故事类型。地球上远古猿人发现黑石板,现代人在月球上发现黑石板以及在鲍曼在土星上发现黑石板,不仅意味着人类自我反思的几个层次,也意味着对这个问题的更深追究:是谁创造并安置了这些石板,在暗处一直观察着人类?他们是谁?他们从何而来?更进一步,这样的问题在逻辑的和现实的层面上还针对于在当时刚刚问世的电脑。我想阿瑟大概也是最早在作品里思考电脑的自我意识的人之一,直至今天,这一思考也为绝大多数科幻小说难以企及。阿瑟不仅描写了哈尔作为一部自我意识的电脑,在与人类共处时所面临的逻辑上的困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他还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电脑发展所带来的对于人类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质疑。这一传统在后来的科幻作品中的延续,以日本漫画电影《攻壳机动队》为最佳。在其中,身体已大部分被机械所取代的警察落寞自问,我可以成为现在的我,是由于我的精神,还是身体?如果我的身体可以由机械所取代,那么我喝下去的这罐啤酒,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阿瑟在本系列中的思考没有如此悲观落寞,他认为人的精神可以在进化的终极形态中保留下来,并继续自我的意识。鲍曼的精神在四个系列故事中渐进变化即是如此,甚至在最后,为了地球的安危,他与哈尔的合体“哈曼”一起,背叛了使他的终极进化成为可能的“神”。这一普罗米修斯式的自我牺牲,在阿瑟的体系中,意味着人类最为优秀和高尚的人格,并不会随着自我认同问题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也彰显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乐观。

三,上帝之恶?

但是阿瑟在四部曲中提出了一个极为残酷的问题,如果我们承认以黑石板为代表的外星文明,那么作为实验品,可以随时被牺牲掉的人类,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使这一被毁掉的理由,是基于人类之恶?木星上那些奇妙的生物,在一瞬间被毁灭,只是因为它们在进化的过程中无法发展出真正的智慧。在黑石板的逻辑中,发展出高度的智慧与科学乃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在此,它并没有考虑意义的问题。而在对于人类的考量中,黑石板对于人类所做的报告,恰好又是关于二十世纪的。在阿瑟的第四部曲中,二十世纪成为了人类之恶的代表,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科技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大规模的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在这里,阿瑟通过人类自身和外星文明的双重行为对比,提出了这样一个对现代社会来说更为根本的关于科学的问题:科学能否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进而,科学能否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人类智慧的发展,产生了科学,使得自己避免了木星生物的命运,而科学又使得人类的极端之恶成为可能。这一恶,与外星文明因为实验品不够完美而将其毁灭的恶,哪一个又更大一些呢?智慧再高度发达的人类,是否也走在黑石板的主人们同样的道路上?幸运的是,阿瑟在本书中,以弗洛伊德德博士和“哈曼”为代表,证明了人类与黑石板的主人们之间最为重要的区别。尽管我不同意阿瑟以科学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终极办法的创意,但是却欣赏他在作品里所表达出来的对人类基本美德的尊重。在人类命运危在旦夕之际,普尔突然在会议上想起一件往事,他说有天他和戴维正在海岸散步,讨论中复杂的太空技术问题,突然看到沙地上躺着一只甲虫,六脚朝天,正在努力要翻过来。戴维小心站在一边,用脚帮它翻身。甲虫飞走后,普尔评论道:
“你确定这样做好吗?这下它可以飞去大啖某人的名贵菊花了。”
戴维说,“可能吧,但我希望给它一个证明自己清白的机会。”
最后拯救人类自身的,却是人类疯狂的产物。这一点的反讽意义,我想并没有作者所提出来的那么大。对于科学自身,以及对于科学与人的基本问题,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思,才是这本科学幻想小说所关注的基本点。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当然并不仅仅是科学的范畴。


文章作者: 守拙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守拙 !
评论
  目录